原创诗书画东方卫视诗书画
我国从秦朝到唐宋时期,制笔工业主要集中在安徽宣城。到了唐代,宣笔逐渐盛行全国。
宣笔的制作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而紫毫笔又是宣笔中的精品,倍受文人雅士推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白居易的诗,看看大文豪眼中的紫毫笔是什么样的。
《紫毫笔》节选
(唐)白居易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江南石上有老兔,
吃竹饮泉生紫毫。
宣城之人采为笔,
千万毛中拣一毫。
毫虽轻,功甚重。
管勒工名充岁贡,
君兮臣兮勿轻用。
……
这首《紫毫笔》是一首以物言情的作品,既描写制笔工艺复杂精细,又流露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诗的开头两句“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开门见山,点出了这种笔特点:笔尖如锥子,锋颖像利刃。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这两句诗道出了制造紫毫笔的材料来源。
宣笔的产地宣州地处江南,是一个山峦重叠、溪流纵横的地方,这里的兔子吃着竹子、喝着甘甜清冽的山泉水。优美的生存环境,给野兔毛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宣城制笔工匠,采用这样的兔毛来制作紫毫笔,千挑万选才能得到合适的毛料。
据考证,制作上乘宣笔所用的兔毛,必须是在秋天捕获的、长年在山涧野外吃野竹之叶、饮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选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的毛。
“毫虽轻,功甚重”,别小看这支笔,虽然笔尖上的毫毛重量很轻,但笔的工艺、笔的材质都很好,所以做成这支笔的成就是很大的。
“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所以,紫毫笔的笔管上除了雕刻吉祥如意图案,还要工工整整地刻上工匠的名字,以便出现不合格的笔时,能够追究责任。
皇帝也好,大臣也罢,当拿到这支笔时候,就应该知道这支笔的份量,不要去滥用。
可以说,自从有了汉字,笔就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传承载体。
这里面,除了制笔人的匠心精神,也离不开中国文人对它内在美好的领悟。
梅尧臣在《宣州杂诗》中,这样写道:“诸葛久精妙,已能闻国都。紫毫搜老兔,苍鼠拔长须。”可以看出,宣笔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精品,就是紫毫笔和鼠须笔。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传说就是用鼠须笔所作。虽然《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遗失,但历朝皆有古人摹本传世。
今天我们欣赏的,是传世摹本里最精美、最接近王羲之原迹的,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冯摹兰亭序》。
▲《冯摹兰亭序》纸本行书
唐冯承素摹
24.5cm6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摹兰亭序》卷,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龍”年号半印,所以俗称“神龙本”。
《兰亭序》全文三百余字,其中“之”字就有21个,然而这21个“之”字没有一个姿态相同,可以用多姿多彩来形容。
其实,这些只是其一,全文三百余字,字字都是经典,字字都符合自然,都符合“中庸致和”的精神,任何一个字拿出来,都能让观者心旷神怡。
王羲之的“尖锋入笔”是他的书写特色,入笔后摆正笔锋,转折用笔干净利落,并没有拖泥带水。
《冯摹兰亭序》,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艺术风神。
很多朋友可能会好奇,古代没有影印技术,怎么做到摹写出和原作一般无二的字迹呢?
当时有一种方法,叫做“双钩填墨”。这个方法是先把原作贴在透光的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覆盖在上面,把字迹的边框勾出来;最后再用描红的方式,摹写到普通的纸上。
这样摹写出来的作品,又被称为“影书”或者“向拓”。不得不说,先人们的智慧真是令人称奇。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散文和书法的代表作品,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其中记录的“曲水流觞”更是成为了文人雅趣的代名词。
古人的“曲水流觞”究竟是什么样的?明代画家钱榖的《兰亭修禊图》为我们重现了这幅美妙的场景。
▲《兰亭修禊图》局部明钱榖
纸本设色24..6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幅画,生动地展现了王羲之文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蜿蜒溪流边,书童们有的在为主人捞取漂流而来的酒觞,有的端着酒杯站在一旁。
众多文人雅客或坐或躺,观赏着水光山色,或交谈、或拿着诗稿端详,十分尽兴。
历史上,宣笔与名人之间也有很多故事和传说。比如著名的“梦笔生花”。《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小时侯,曾梦见所用的笔头生花,醒后便文思敏锐,以“斗酒诗百篇”的豪气闻名天下。
这当然是名人趣事,不可做真。但是人们将李白的才华横逸,与毛笔联系在一起,可见一支上好的毛笔,在文人心中有着何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持续至今,让毛笔成为了华夏文化的见证。
原标题:《笔紫毫鼠须: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