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兵团致敬三位院士的光阴故事

北京正规荨麻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410/8833382.html

「本文来源:兵团日报」

近日,

一则有关兵团的重磅消息刷屏网络。

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至此,兵团已经有刘守仁、陈学庚、尹飞虎

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且均来自新疆农垦科学院。

就是这所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科研机构,

不但培养出3位院士

还先后获1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位列西北五省农口科研单位之首。

扎根天山南北,

弘扬兵团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以三位院士和新疆农垦科学院为代表的

兵团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

在一望无际的大田里、嘈杂的车间里、粪便满地的羊圈里,

心无旁骛搞科研。

职工群众需要什么,

就研发什么、推广什么,

为兵团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今天,“团炬”为您撷取了一组老照片,

带您了解三位院士奋斗的足迹~

年3月,

刘守仁出生于江苏靖江,

在他读完小学后,举家迁至苏州。

年,

刘守仁从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后,

他在分配志愿书上写下

“去最艰苦的地方,干最艰苦的工作”,

然后提着两箱书奔赴边疆,

来到了八师紫泥泉种羊场。

从此,刘守仁一头扎进了羊群里,

这辈子和羊打起了交道。

年,刘守仁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认真地检查羊毛的品质。

当时国家急需细毛羊,

用其细毛做纺织毛料,

但国内没有,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身为畜牧技术员的刘守仁下定决心,

要让全国人民穿上国产原料制成的毛料衣服。

在种羊场的一间土屋里,

他开始实验,

把当时从苏联引进的阿勒泰细毛羊羊皮,“披”到土种羊身上。

为了尽快掌握细毛羊的繁育技术,

刘守仁把家搬到了草原深处,

长年累月居住在帐篷里。

他跑遍方圆百里的大草原,

白天是牧羊人,夜晚钻进地窝子里整理资料。

年,刘守仁向经验丰富的老牧工虚心地请教学习。

年4月,

正值牧草返青的时候,

几百只细毛羊“咩咩”落地了。

经过科研部门鉴定,

羊毛的细度、弯曲度和光泽度都达到了高级毛纺原料的标准。

年,

刘守仁培育的“军垦细毛羊”

在北京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

引起国内外巨大轰动。

年,刘守仁和新疆八一农学院老师研究细毛羊的油性。

产羔季节,刘守仁提着煤油灯深夜巡视。

刘守仁在牧区了解细毛羊养殖情况。

实验室里,刘守仁认真仔细地检测羊毛细度。

年,

刘守仁率科研团队培育出了

更优良的“军垦A型细毛羊”。

此后,又陆续培育出B品系、C品系、肉毛兼用等品种,

还主持了“北羊南移”工程,

把细毛羊推广到湖北、安徽等23个省区。

年,刘守仁在查看自已培育出的第一代军垦细毛羊。

年,刘守仁深入各个团场,传授细毛羊养殖技术。

年,在“赛羊会”结束后,刘守仁培育的各个品种细毛羊全部展出拍卖,吸引人们慕名而来。

在世界育种界,

培养一个新品种要多年的时间。

而刘守仁,

仅用了10年时间便育成优良细毛羊品种,

结束了我国没有细毛羊的历史。

年,刘守仁在获得院士称号后,仍然深入基层和老牧工交流养羊的经验。

年,

刘守仁筹措资金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他迫切地希望新疆农垦科学院能有更多人才。

刘守仁想尽办法给年轻人机会。

在一次优质细毛羊的选育、培育与推广科研中,

他带着学生完成该项目的一大半后就退出了。

科研成果的名单上少了刘守仁的名字,

他说:

“你们放心,我不是打退堂鼓,

我只希望事业的接力棒能一代代传递下去,

培养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刘守仁在察看绵羊品质。

让大家从手握坎土曼的辛苦劳作中解脱出来,

是年少的陈学庚最简单的愿望。

年,

陈学庚随父母支援新疆建设,

考入新疆兵团奎屯农校,

选择了分数线最高的农业机械专业,

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兵团下属一家机械厂工作,

从此,陈学庚与农业机械就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陈学庚(左)与同事现场研究农机。

陈学庚与同事学习研究农机。

在那个工业机械落后的年代,

谦虚好学的陈学庚开始崭露头角,

领导让他担任技术革新组组长。

由于当时一般的机械加工设备都要靠计划指标才能供给,

厂里因设备短缺影响了全团农机修理,

陈学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他暗下决心:

“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难题,

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

几年下来,

他所在的技术革新组试制成功了

镗缸机、磨缸机、水力测功机、制砖机、大型顶车机、土龙门刨床等设备。

陈学庚与同事现场研究农机。

年,

陈学庚带领工友经过反复试验,

成功研制出“2BMS系列”铺膜播种机,

这种机械实现了铺膜、播种的联合作业,

大大提高了地膜覆盖栽培效率。

陈学庚在测量农机配件尺寸。

年,

陈学庚成功研发出膜下滴灌铺管铺膜精量播种机,

并一举获得7项国家专利,

这种新型农机一次作业就能完成播种管护8道程序,

填补了世界同类机具的空白。

陈学庚检查出口棉花播种机配件质量。

陈学庚在田间查看播种机作业情况。

从年开始,

陈学庚提出农机、农艺、地膜结合发展的理念。

从升级农艺栽培技术到提升地膜质量,

再到研发回收残膜新型机具,

陈学庚带领团队全套同步推进。

他把回收的残膜进行二次加工,又生产出其他产品,

形成了一条地膜绿色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陈学庚检查出口棉花播种机。

陈学庚团队在河北、山东推广兵团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

陈学庚喜欢和职工群众交朋友,经常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陈学庚原先靠手工画图纸,如今的他早已学会了电脑绘图。

年底,

陈学庚有了一个新身份: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

选择石河子大学,

让他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

特别是指导青年教师搞科研,

成了他的工作重点。

“过去,

我都是带着少数人冲在农业一线,

遇到过很多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现在,

我要将所学的知识传授出去,

我希望我干的事将来有人接着干。”

陈学庚说。

尹飞虎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的一户农民家庭,

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的他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为家里有亲戚在新疆,

他来到了边疆。

尹飞虎与家人合影。

年,

尹飞虎毕业被分配到十师一八八团,

成为一名水稻研究技术员,

这一干就是十余年。

“怕吃苦,就不要搞科研。

尤其在兵团,

基础弱、条件差,更需要付出。”

尹飞虎深有感触地说,

“搞科研,是需要一种精神的。

兵团精神,就是我们的风骨!”

从年到年,

尹飞虎从事了十年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

年,他被调到新疆农垦科学院农科所工作。

尹飞虎及团队人员在滴灌棉田查看试验情况。

尹飞虎在进行试验。

46年来,

他带领研究团队创建了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及田间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

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增收效果,

推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

我国在大田农业生产中应用节水滴灌技术

范围最广、面积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成为全国应用农业节水滴灌技术的样板。

尹飞虎在滴灌带厂考察。

尹飞虎在查看滴灌带。

一年余天待在野外是尹飞虎工作的常态。

“搞农业科学研究,

坐办公室里肯定不行,

得到田间地头去发现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尹飞虎说。

尹飞虎在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为推动全国节水农业快速发展,

自年以来,

尹飞虎在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的组织下,

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在新疆、山西、河北等全国32个垦区

开展“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

编写相关培训教材,

将节水技术在内地垦区推广万亩。

尹飞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垦平吉堡农场调研大棚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尹飞虎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牧场指导滴灌带铺设技术要点。

眼下,

尹飞虎带领团队除了推广技术外,

还在进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攻关。

“现在该项技术还是需要人工操作,

我们未来想实现智能化操作,

同时也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滴灌。”

尹飞虎说,

目的是要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农民。

尹飞虎在田间与大家交流。

新疆农垦科学院

除了走出刘守仁、陈学庚、尹飞虎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外,

还涌现出水稻专家黄明安、玉米专家鲁友章等一批顶尖科研人才,

科研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新疆农垦科学院也成为

在全国农业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科研单位,

助力兵团畜种繁育、机械装备、

农业节水、作物育种栽培相关技术领先全国。

下期《这里是兵团》

带您走进那些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

一同体味兵团农业不凡的发展历程~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