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寒冷了解有多少?
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受益匪浅。
据统计:
旅行和探险的遇难者有10~15%死于低温。
空气湿度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北半球寒冷圈地带温度可达-70℃。但是干燥的空气使这种温度变得容易适应。相反沿海地区的冬季潮湿使得空气紧贴皮肤,气温总体显得比实际温度低。
但是,话说回来,对严寒中的求生者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风速。
在实际温度为-3℃时,如果风速达到10-11米/每秒,其总体的寒冷效果相当于-20℃。这种风速时温度表上的-10度相当于-30℃,-15℃相当于-36℃,-25℃相当于-50℃。而当风速增加到18米/每秒时,-45℃相当于-90℃!
在某些没有遮蔽处的地带,光秃的褶皱地表上低温伴随强风,使生存的时间大为缩短,甚至只有几个小时。
除了其他上诉气候条件外,严寒生存的时间长短也取决于遇险时衣物和鞋子的实际状态、搭建的掩蔽体质量、是否具有燃料和食物,以及人的精神和生理状态。
遇险后避免冻伤、受寒的衣物只能维持一段较短的时间,但这段时间已经足以使你挖一个雪洞避险。衣物的防寒效能取决于其材质。保温性能最强的是微孔布料,应该指出热传导性能与孔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布料纤维中间的微孔越多,气孔间越紧密,布料本身就越不会向外散热的或向内传递冷气。简单说防寒服面料孔越多,保暖性就越好。这听起来有些玄妙。
毛织面料就含有很多空隙,柔软的毛料的微孔达到总体体积的92.3%,相比而言更不耐寒的面料,那种表面光滑的亚麻面料的微孔不会超过48.8%。毛皮衣物防寒功能同样来源于微孔。毛皮上的每根软毛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小型的锥状空管,内层封着一个个更小的气孔。成千上万这种弹性十足的小锥形体组成了保暖的皮毛大衣。
为明显起见,我们可以将以上的说法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将空气的热传导表位一个单位,那么毛料的数值则为6.1,丝绸为19.2,而棉麻布匹为29.9。
实际上,最科学的着装方法是采用“多层穿戴法”混搭几种材料和质地的衣物一块穿。专业研究证明同时穿3~4层衣物(如棉质外套加腈纶棉防寒服,里面再穿上几件不太紧的毛裤和毛衣)最能达到保暖效果。
2~3件薄毛衣比一件厚毛衣更暖,毛衣之间形成了空气层使体温更少交换到外部。
北方狩猎民族恐怕无法接受哪怕用最新科技手段制造的高档晴纶棉服替代他们身上的鹿皮。
生存往往是一种习惯,求生法则总要在习惯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发挥效力。
鞋子在遇险求生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冻伤中十有八九都发生在腿脚部位,在严冬季节遭遇险境时,双脚的具体状态尤为值得注意,应利用所有可能的条件保持鞋子、袜子、鞋垫、和绑腿处处于干爽状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多么保暖的衣物,都只能为遇险者提供短时间的保暖,最长不会超过1~2天。
在严寒中存活时间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遇险者的心理条件。比如,恐惧会降低耐受力,将求生机会降低几倍,哪怕气温仅仅有零度。对寒冷的惊慌失措反而使人更快冻僵。相反,对待严寒的正常心态和坚韧意志会大大提升存活机会,有助于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指定正确的脱险计划。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严寒条件下遇险,
应遵守的一个信条就是“适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