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羽张大千为什么都对小小的湖笔情有独钟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而文化的载体就少不了笔墨纸砚,提起湖笔,喜爱书法的朋友肯定都很熟悉,它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我们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

湖州是一个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著名的湖笔就诞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湖笔的产地主要在浙江湖州南浔区的善琏镇,小小的善琏,几乎家家户户会制笔,涌现出许多湖笔世家,现在的湖笔已经成了毛笔的代名词。在湖州的莲花庄路有个中国湖笔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了解小小的湖笔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和今生,在长达七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为文人墨客所钟爱。

走进博物馆,就被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湖笔所吸引了,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一支手工制作的湖笔,从选材到制作完成,要经历12道大工序道小工序之多,唐大诗人白居易就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繁复,正因为湖笔在制作过程中,每个细微处都用心选材打磨的匠心精神,才成就了湖笔七百年历史,一直是笔中之冠的美誉。

在博物馆内,还有一个善琏镇的微缩景观,小镇地处湖州市南浔区南部,距湖州45公里,这里就是著名的湖笔发源地,素有湖笔之都的美誉,在古镇善琏几乎家家有笔工,户户出湖笔,工艺精湛,名噪天下。每支湖笔的成品都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结头、装套、牛角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在博物馆内,可以通过不同的画面和制笔工具,全方面的了解一只湖笔的诞生过程,从选材开始,就进行了精细分类,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料,按质量等级分类,分出细光锋、粗光锋、黄尖锋、白尖锋黄盖锋等四十多个品种。每一个品种之下,还有再分出若干小类,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湖笔的笔杆主要取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毛竹,它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是制作笔杆的理想原料。

湖笔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湖颖。锋颖在笔工中的术语叫黑子,只有山羊的颈、腋下不易与外部磨擦的部位毛才有,大约一头健壮的山羊身上有4两笔料,这4两中带黑子的顶多只有1两6钱。一个优秀的拣毛工人能把笔料按质量和长短分为10个等级分别用在不同的笔上,这样千万毛中拣一毫的毫轻工重的劳动就绝非夸张,也正因为数百年来,湖工们对选料制作过程中的严格把控,毫不含糊,才成就了湖笔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长盛不衰的局面,中国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无论外界怎样的夸张浮躁,也不急不缓不为所动的专注,是对天地自然和手中物心怀敬畏的一颗匠心。

清代光绪年间,湖州的笔工们为了缅怀湖笔之祖--蒙恬的恩泽,在善琏镇西建了蒙公祠,在当地有笔祖蒙恬庙,每年还会有祭笔仙的活动。每逢农历三月十六、九月十六,天下笔工云集蒙公祠举行盛大庙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庙会也变成了湖笔的文化艺术节,年的时候,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湖笔的历史,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元代大书画家赵孟,在元代之前,文人最喜欢用的笔是宣笔,一直到了元代,湖笔慢慢取代了宣笔,成了文人们最喜欢用的文房四宝之一,号称日书万字的湖州人赵孟,他对当地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载,他曾要人制笔,一管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湖笔的品种繁多,仅湖州善琏湖笔厂生产的品种就有余种,在湖笔博物馆内,除了常规的湖笔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湖笔十分吸引人,有一支巨型湖笔,重达25公斤,当代湖州籍书法家慎召先生曾经在年的多哈亚运会上,用这支湖笔当场书写了和谐亚洲四个大字,还有的湖笔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一个见证。

湖笔始于晋代,兴于元代,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用小小的湖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章诗篇,在湖笔博物馆,还收藏了很多名人曾经用过的湖笔,乔羽,赵朴初,齐白石等用过的湖笔,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湖笔不仅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湖州文化的骄傲与投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