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它的顺序是按照出现的年代划分的。毛笔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浙江湖州飞英塔
它的故乡在浙江湖州,所以也叫做湖笔。说起湖州,这个地方可了不得。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轼等都在这里做过官。湖州更是出了赵孟这样的书法大家。
相传秦时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书写,是用刀契刻的。由于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字速度太慢,不能适应战时需要。
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写字速度。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因此,旧时制笔行业中,蒙恬被供奉为行业祖师爷。
湖笔之所以能成为笔中之首,与它的锋颖,离不开关系。
“笔之所贵在于毫”,传统湖笔制作对毛料的精选十分注重。毛料的产地、采集季节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羊毛选自海宁一带,这一带的羊毛色白、锋嫩、毛细、质地纯净。是制作羊毫的最佳材料。
湖笔,与端砚、徽墨、宣纸一起并称中国的文房四宝,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孕育、产生于湖州丰蕴的文化环境中。千年以来,一代代笔工在毛颖之中倾注的生命之美,湖笔更加精致,更加富有灵性。
杨松源对湖笔的深厚感情也来自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15岁开始学习制笔,现如今他已然成为了国家级的制笔大师。湖笔,已经融入到他的骨子里,杨松源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湖笔,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笔杆选料以竹子为主,湖州安吉附近的竹子最为适合做湖笔笔杆。这里的竹子色泽青绿纯净,被笔工们称为:青白。
水盆是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在宽大的水盆车间,整齐地放着一排排木盆,笔工们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进行一根根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在水里缕析毫分,把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整个过程非常精细。
结头
将毛料用线扎成笔头,再用松香固定。
装套
将竹杆掏空,将笔头放入其中。
镶嵌
将笔杆两头镶嵌上水牛角,使得笔杆更加美观。
择笔
需要特制的泽笔刀,一边用手蘸抹碗里带粘性的胶水朝笔头上涂抹,边用泽笔刀挑出笔头上无锋、弯曲和断头的毫毛。与其说用眼睛找寻毛笔的瑕疵,不如说是用手指去感觉。
雕刻
不同于一般书写方式。在圆形的笔杆上刻出大小匀称,字距均匀的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雕刻工熟习书法,对笔画构架了若指掌。能写出一副好字的人,未必刻得出一手好字。
湖笔精湛的制作工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
本周日上午11:10,《温暖在身边》制作湖笔手艺人杨松源带您走进笔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