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国王派遣使节瑞贡天朝进献了很多翡

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最美的宝石千百种,最美的莫过于清代顶级老坑种翡翠了。

顶级老坑玻璃种翡翠之所以简称为“老坑”,是缅甸北部人类最早开挖的坑口所出的最好毛料,通常都是“玻璃种”翡翠,即具有如同玻璃一样透明的种水,这是翡翠最为稀有的品种。这种翡翠的色泽饱和度很高,浓郁而不灰暗,纯正而不偏色,鲜艳、均匀,玉质细腻纯净,水头充足,透光性佳,晶润通透,带有玻璃一样的光泽。缅甸国王、中国帝王尤其喜爱这样的翡翠宝石,于是,这种满绿的翡翠就有了后世的“帝王绿”和“帝王玉”的雅号。

翡翠,现在一般人都知道这是天然的石头(宝石)的一种,按照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来看,就是身价数万、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宝贝,但一般人却不知翡翠宝石只是已经灭绝了的翡翠鸟的代名词。

古代有一种鸟,羽毛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等集于一身,人们称之为“翡翠鸟”。古代描述翡翠鸟的诗文如“翡翠飞飞绕莲坞,一啄嘉鱼一鸣舞”,“水边飞去青难辨,竹里归来色一般”,可见翡翠鸟的羽毛具有自然天成之美。“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先裁翡翠装成盖,更点胭脂染透酥”。从白居易、辛弃疾的这些诗句,我们可知,翡翠鸟羽毛因为美丽而成为封建时代帝王贵族狂热追逐的对象,也正是这一点,直接导致了翡翠鸟的灭绝。

天地造化,匪夷所思。飞禽里有翡翠鸟美得令人欢喜、令人仰慕,而缅甸出产宝石中有一种也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美得令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何以名之呢?古人从翡翠鸟羽毛的色彩受到启发,于是将这样的多彩宝石称之为“翡翠”。根据中国科学院学者的研究,这一词义转换发生在清代早期,是满清的萨满文化促成的。

历史资料研究发现: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年),值皇帝七十大寿之际,缅甸国王派遣使节“瑞贡天朝”进献了很多翡翠原石(因为旅途遥远,年缅王贡品才送到朝廷),这一年也是缅王对大清帝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的开始,当然,每次进贡的宝物里少不了大清皇室贵族最最喜爱的翡翠原石了。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缅王每10年一次朝贡大清国,直到年缅甸被大英帝国占领,这样的“进贡”才被迫停止。

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心中之美。大清王朝得到缅甸大量的顶级老坑翡翠原石后,造办处的玉器匠人把翡翠原石雕琢成各种各样摆件、挂件、饰品,数量之多,今人无法想象。因为清王朝知道:这批翡翠宝石是大清帝国赖以存在的财富,也是八旗王室得以养尊处优的经济基础。然而,美梦未成真,大清王朝在年一夜之间倾覆了,这批顶级的老翡翠宝石除了为数不多的饰品在小范围人群中辗转流传之外,大部分奇迹般“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6年前才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于北京等地的古玩市场悄悄面世。

由于外国人制定“翡翠宝石检测标准”的时候,是以年缅甸军政府首开政府公盘后开采的新坑翡翠原石作为参照物的,我国行业流传的“检测标准”是原封不动照搬而来。所以,老坑种翡翠自然而然“不符合”所谓的“国检标准”,顶级的老坑种翡翠被从事产品质量技术检测的技术人员简单而粗暴地戴上了“B+C”“假货”的帽子,身价一落千丈,成了被人“嘲笑”的小丑。

国际知名玉学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王春云博士,看到这一客观事实后,知道这是翡翠检测行业遇到棘手的科学难题,深感责任重大。他开始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拉曼光谱仪对清代帝王绿玻璃种翡翠潜心研究,几年下来,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他的研究发现:这些翡翠是天然A货,秘诀就是在古代手工加工过程中采用了“炖蜡”等传统工艺。炖蜡使得抛光后的老坑种翡翠艺术品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美到极致。因此,“翡翠宝石检测标准”给出清代老翡翠“B+C”的“结论”与事实不符。王博士研究成果的公布,无疑是在全世界的翡翠珠宝界引爆了一颗炸弹,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