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究陕北汉画像石雕刻技法
李贵龙
自然天成的石头
在外人眼里,黄土堆积的陕北是少有石材的,特别是少有上好的石材。其实,陕北不仅有石材,还有一种叫作石板的自然天成的石材。只不过这种石板不是产于山脊梁峁上,而是深深地掩藏在沟道石畔上,不易被人觉察罢了。
陕北产的石板,是一种沉积岩,平面如板,光滑如砥,硬度适中,容易雕刻。石板颜色有橙黄、青灰、蓝灰色等数种。其厚度从二厘米至二十五六厘米不等。开采出的石板,以薄厚、色泽、光滑度分类,用于压窑檐、镶门台、垒窗台、砌锅台、铺炕板,也可以砌粮仓、制衣柜、做石床、做锅盖及瓮盖,制成各种生活器具。石板,在陕北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材料。俚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就是赞美陕北产的石板好(图5-1),只不过清涧产的石板更好。陕北人把开采毛料石叫作“打石头”,开采石板叫做“启石板”。意思是开采石板就像把摞好的板子一层层地揭启一样。需要石板,得请石匠来启。
有经验的石匠到沟道里看一看裸露在厚厚黄土山根下的岩石层,就能看出哪些岩层内有石板。并不是所有的岩层内都能启出石板,因此,有石板的岩层叫“石板窝子”。选好石板窝子,先把上面的混石层揭去,就露出了厚厚的十分平整的石板层。每页石板间有一自然缝隙,只要用錾在靠崖里处凿出一寸左右宽的沟槽,使石板层与老岩层分开,用抬楔和撬棍就能把石板一层一层揭启。启出来的石板十分平整,也很光滑。石匠根据用途裁成不同尺寸或正方或长方的石板,以备使用。
陕北汉画像石所用的石材就是石匠从石窝子里启出来的自然天成的石板。细细观察,汉画像石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打磨的自然石面,石面上保留着石板固有的微细石粒和凹点。陕北汉画像石的厚度一般为4—10厘米,它不是墓葬建筑的构件,而是镶嵌在墓葬建筑上的画像载体。把画像石拆取下来之后,一点也不影响墓葬建筑的牢固性。这也是陕北汉画像石与山东、江苏等地汉画像石的区别之一。
刀錾凿成的大美
在陕北,人们把能雕刻人物和嘉花瑞草、珍禽神兽的好石匠称作“花石匠”。我们无法知晓在汉代人们是否也把这种能工巧匠称作花石匠,但肯定在建造画像石墓葬时,要雇请技艺高超的好石匠,来完成这项技艺含量很高的雕刻与绘画结合的工作。这不是一般石匠能完成的。
请来的石匠,一般为师徒或师兄弟组成的三五人班子。这个石匠班子的负责人叫“匠头”。匠头根据主人的要求和当地的葬俗规矩,构思设计好画像墓葬建筑的形式、规模和画像石镶嵌的位置、多少与尺寸。形制和规模定好了,匠头就带领石匠到沟道石畔上选石板窝子启石板。启出石板后,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出横额、竖石、门扉等构件,画像石的雕刻绘制就开始了。
汉代工匠用怎样的工具进行雕刻?面对精美的汉画像石,有的人认为使用的工具一定很复杂,并根据阳雕阴刻多变的线条和或圆或方或麻点刀痕的丰富,凭空想象汉代石匠像现代木刻画家一样,使用圆刀、斜刀、平刀、三角刀进行雕刻。其实,就是今天的石雕工匠使用的雕刻工具也很简单,一把手锤子、一个錾碗子、几条錾和几把宽窄不一的锉刀子,就能雕刻出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品来。近两千年前的汉代石匠的雕刻工具肯定比现代石匠的雕刻工具先进不到哪里。
石匠在画好图像墨线底样的构件石板上,用锉刀子先凿出物象的外轮廓,使物象呈阳凸面,再把物象以外的空白处凿去5—10毫米左右呈凹平面。而后,用阴线刻出物象的细部,如人物的五官衣纹,动物的五官鬃毛、翅羽鳞甲。也有只刻出物象的剪影式图像,以备用墨彩、朱彩、白彩、绿彩等勾勒涂染。
陕北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
平面减地阳刻就是把物象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剔去5—10毫米,凸显出物象的平面效果,很有陕北剪纸的视觉效果。
平面减地阳刻加阴线在平面减地阳刻的基础上,用阴线刻出物象的细部,如人物五官衣纹、动物鳞甲羽毛等,有白描画的感觉。
平面减地阳刻施麻点在平面减地阳刻出的物象上,用錾尖、刀尖凿刻出一些麻点,一般表现衣服的华丽和羽毛的蓬松。在减地的平面上施麻点使减地的空白处富有变化。
平面分层减地加阴刻这种技法是把物象分成几个交叉、远近的层面,把沿边部分减掉,在下层面上用阴线刻出细部,如表现人面五官、龙爪虎须、羊尾鱼卵、动物蹄趾前后交错等,形成立体感。这种表现手法在拓片上是看不到的,只能在原石上才能看得真切。
平面阴刻或凹雕是在减地的石面上加阴刻线,增强画面装饰感。或是在物象轮廓线内凿出凹面,后在凹面上用阴线表现细微部分。这种表现形式在拓片上也无法反映。
平面减地阳刻单色或多种色彩勾勒涂绘一种是在雕刻好的画像石上,用墨线勾勒出物象的轮廓,再将人物的五官衣纹,动物的五官、鳞甲、羽毛和车辆器具的细部勾勒,形成一种线描图画。第二种是,在雕刻好的物象或减地面用单色平涂,形成单色剪影效果。常见的是用朱红平涂。第三种是用墨彩、朱彩、白彩、绿彩、蓝彩等多种色彩兼用,对物象的轮廓、细部进行勾勒、平涂、点染,使画面五彩缤纷、富丽堂皇。这种表现手法在陕北汉画像石中使用较多。今天我们很少看到这种表现手法制出的汉画像石,是因为画像石在出土前被盗扰,或出土后被民间移作他用,或被文物部门收藏但保管不善,或长期拓印拓片水墨浸染等,使色彩墨线消失,富丽堂皇的画像成了一幅幅剪影式的图像。
汉代工匠用简陋的雕刻工具,在冰冷的石板上,根据构图立意、物象形态雕刻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