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9133743.html前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刚上初中,马上就要到了青春期,意识里开始有了时髦的概念。那时候物质不丰富,没什么品牌概念,也不存在依仗几个显目品牌logo去间接填补其它方面的缺失的情况。但也因物质的稀缺性,导致那个年代我们通往时髦之路时步履艰难但又兴趣盎然。其中故事回头品味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现在就把我记忆中的一些回忆分享给大家,当然可能会有一些年轻朋友不感兴趣或者不太认可。年轻人就那样。就如同我不认可那个时代比我年龄大的男人穿喇叭筒裤子、带蛤蟆镜、烫狼奔卷发外加扛个双卡录音机。初中初一时依然沿袭小学传统还继续带了一段78式的军帽,这款军帽可以参照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那些小青年水裆尿裤的扮相。至今对那座历史名城人们的穿搭颇有微词,总之就是材质不错窝囊有余。那时我就觉得这款帽子的缺点是没支撑太软不好看,于是我们发明了纸叠的帽撑子放里面,瞬间帽子一圈支棱起来有了灵魂,从外面看有了大檐帽的气势煞是威风。初二开始流行一款蓝色棉服,有点像中山装,贴身缝了四个兜,穿着时讲究扣子上下系全,包括风纪扣,袖子要求短点到手腕最好。那时衣服袖子都略长,就这款衣服讲究略短一点,显得更合身穿上精神,就像紧接着女孩就要流行起来显体型的脚蹬裤。据说当时只有小偷才穿袖子短的衣服(因为手露外面偷东西方便),所以大家把这款衣服叫“贼服”。我们班孟祥子同学堪称是这套行头的标准模特。冬天来临的早上,隔着我们学校院内用庚子赔款建的哥特风格教堂,远远的看见从家住亚麻厂方向驶来骑着2.75规格、自己卸掉后座那种自行车的孟祥子。头戴着再冷也不会放下帽耳朵的军绿警用棉帽子,上身短款蓝色贴身贼服,下身裤线笔直藏蓝色毛料裤子,脚上一双系带酱色翻毛鞋。身后背一军挎,里面前后放俩本壳子,中间放书偶然也会放一把小片刀(片刀没啥杀伤力,主要是壮胆,那时候社会流氓多,尤其他家亚麻厂附近更乱)。这套行头干净利索,当时非常炫酷。什么都好,就是不太抗寒,孟祥子那几年冬天一直到高中都是这套装备。多年以后听说,自打那时候哥们儿就给拔出了肾炎,做到了“一朝臭美,终生服药!”还有一标杆就是姜裤子同学。初中毕业那年老姜的标配是仿羊皮夹克(一到冬天衣服冻得嘎巴嘎巴的),笔挺西裤,锃亮的皮鞋,叼着小烟,唱着迟志强的囚歌,派头十足。哥们儿还有一亮点,就是家里给新买一辆泡妞神器——变速山地自行车。记忆中车子好像有点红色。在某个温馨的周末,驮着他朦胧的小女友逛着公园唱着歌。那气场一点也不输《天若有情》里华仔骑着公路赛后面坐着吴倩莲!高中高中时代比较热闹,身体发育的和成人差不多了。高一时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初中的穿着。我是穷人出身没什么像样衣服,平时穿我爸单位发的一件深色工作服,有点像今天的牛仔装。我对穿戴严格要求干净利索合体,有不合适的地方家里有飞人缝纫机和电熨斗可以改动一下。偶尔穿一下我爸的毛料裤子。毛料是好但容易出褶,那时候太小熨斗用不好,熨毛料必须得在上面盖一块毛巾否则会把毛料熨铮亮影响美观。太麻烦,后来索性把裤子反过来熨,不用垫毛巾容易多了,但熨完发现裤线朝里!我们就这样在不断的臭美中摸索前行。平时喜欢穿大回力鞋。我的脚不太出汗,鞋更容易洗刷,我的回力鞋永远都是雪白的,每次都不是穿坏的,而是经常反复刷坏的。冬天喜欢军人服务社的军用棉袄、军工鞋、棉警帽。军绿的棉警帽必须配帽徽,正规戴法是帽徽朝里,帽钉朝外,这样既可以区别开警察,又可以做到我有帽徽但不外露。军用和警用的东西必须要求是正品原装的。今天我也想不起来是哪位朋友送我的原装军挎和警徽(这两样东西当时是用钱买不到的)。军挎还在,警帽警徽已经遗失在岁月里了。由于帽子上警徽的稀缺性,经常有不良小青年在街上或游艺厅抢帽徽。一天我和同学大明在游艺厅溜达,突然他弟弟小明哭着进来说他的帽徽被抢了,我和大明迅速追出去,在小明的指认下,我和大明过去抓住俩个小子的头发一顿暴踢,拿回了帽徽,小明破涕而笑。事后没过几天,再看见小明兄弟时,发现已经变得胖头肿脸。赶紧问是谁把你打成猪头了?小明哭着说,还是那几个小子,在他家胡同口把他逮住又把帽徽抢走了。小明还遭到一顿暴打。歹徒极其残忍,连小明的自行车都不放过,前车圈都踹变形了。我和大明表示:放心老弟,这仇迟早得报。不过算那几个小子幸运,一晃二十来年再没碰见过。不知道小明兄弟是否还记得我这个当年帮他抢帽徽的大哥不!那时我们寝室还流行一款式警匕,遗憾一把也没流传下来,希望有机会收藏一把。高中的后两年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日趋丰富,服装款式开始时装化。最流行是那种上肥下瘦非常帅的萝卜型裤子,如果没见过请直接参照《热血高校》里面年轻人穿的裤子,就是少了一条铁链。我哥参加工作后,经济条件不错,对我的时髦之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支持。我哥去香港旅游,在铜锣湾的鳄鱼专卖店给我了一件价值不菲的绿里带点黄和蓝的泡泡面料夹克衫和一件虎豹衬衫,穿上后感觉是相当拉风。当时堪称奢侈品的还有“依利王”的夹克,梦特娇T桖,都彭,登喜路。电视广告反复播送的是“金利来银利来男人的世界”;还有两个小名牌叫班尼路和左丹奴......文化生活也空前繁荣,港台那边比较乱套。一会小帅哥刚唱完《十七岁那年的雨季》,紧接着一个修理工秒变天王高歌《对你爱不完》。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刘天王当时就已经透漏出一帅到老的气质。正当学友大哥死乞白赖的《吻别》的时候,突然蹦出来个残而不废的郑智化《星星点点》《水手》《年轻时代》......火得一塌糊涂。大陆歌手也不弱,朋克摇滚加通俗火力全开。一些口水歌想不会唱都不行,因为任何地方的媒体,遍地盗版磁带都在播放《小芳》《笑脸》《爱情鸟》《中华民谣》......那时候开始有了先暴富起来的一批社会人,他们抽着良友、希尔顿、短KENT,拿着一万多的模拟信号大哥大。那时人均工资是每月两百多,一部大哥大大概是普通人五六年工资。换算成今天东北人均工资每月四五千,五六年的工资大约是30万,相当于现在有一哥们儿拿个30万手机打电话,一看就是豪横人。我当时有一点没想到,手机经过奋斗可以有,轿车可以走进家庭。这确实要感谢国家和时代的进步。大学时间好快,转眼我就上了大学。但感觉是大学上了我,虚度了光阴,毛也没学着!那是九十年代中期,冬天标准时髦装备是毛领半截皮衣(比较好的品牌是魔与道)配獭帽,金盾裤子,老人头皮鞋。如果腰里的都彭腰带上能同时别上手机、BB机,那么只能说这个青年不简单!记得那年特别流行用一种叫托丝锦面料做的西服,我也买了一块面料,我姥是个手艺非常好的裁缝,帮忙做了我的第一套西服。有一点小瑕疵就是面料做反了,没关系一般人看不出来,穿上一样体面。一晃她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十来年了。香港回归到千禧年左右没感觉流行什么,记忆中就是感受了好莱坞大片的魅力《变脸》《阿甘正传》《勇敢的心》,港台的《中南海保镖》《大话西游》。偶尔哥几个坐在一起激动地看会岛国的动作片。大陆首次出现了贺岁片,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甲方乙方》使冯姓导演瞬间翻身农奴把歌唱。歌曲就记得眼神迷离公鸭嗓形象倔强的伍佰老哥。在穿着上,运动品牌越来越强。李宁、阿迪、耐克......结语跨入新世纪后经济腾飞了,国际品牌奢侈品流入,物质,文化达到了巅峰。个性化的年代每个有个性的人都觉得自己就是流行元素。中国人有钱了,意气风发上买天下买地,中间买空气,励志买下全世界。可我们好像没有了当初的快乐,那种盼过年好吃的、新衣服,攒了很长时间钱终于买了BB机的兴奋,腋下夹个包挎着媳妇去照抹着红脸蛋的婚纱照的幸福感。不用急头白脸就能得到的东西,既不懂珍惜,也没有乐趣。自从袁隆平老先生研究的杂交高产水稻解决了老百姓挨饿问题后,大家就开始琢磨起野味来,时髦嘛!但无节制的满足欲望的生活是堕落的开始,包括物质,情感,甚至是过度的自由。你品,你细品。(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长空萬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