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生矿
原生翡翠矿床主要分布于雾露河上游的干昔山地区,重要产地有东摩、马萨、凯苏、散卡、隆肯、圣卡摩、缅摩、目乱岗、格底摩等。这种翡翠矿被周围的蛇纹石和钠长石岩包围呈带状、块状、串珠状分布,这种翡翠极难开采,采出后也是呈大小不等的块状,石头表面没有任何皮壳,只有粗糙的敲口。原生矿中翡翠与周围的矿石混杂,好的翡翠所占的比例少。主要产出中低档次的翡翠原料,其中以“青石夹玉”的东摩厂原生翡翠矿床最具代表。
祖母绿原生矿
祖母绿原生矿
2残积矿(也叫山石)
原生矿经物理风化后,可由大块分成碎块,当露出地表的翡翠没有被地质作用移动或只做极短的搬运,距离原生矿不远,这种矿在风吹日晒、雨淋、冷热作用下,天长日久后表面长满粗糙的砂皮和裂纹,许多石头表面还有很多氧化的铁锈,这类坡残积矿中有极少部分易氧化、质差的玉料被风化剥落,致使玉料中绺裂较多。一般这种山石原料有一层薄的风化外皮,形状则为多角形具半棱角状,说明经过一段短距离的搬运;有很薄的、不同颜色的外皮,这决定于原来翡翠的颜色和成分,仔细观察,可窥见里面的质地。从山上挖出的毛料,既有原生矿,也有砂矿,即既有好料也有差料,但交易中所说的山石,通常是指原生矿,所以民间有“山石不如水石”之说。
翡翠山石
翡翠山石
3坡积矿(也叫半山半水石)
离开母体的山料在地质作用下,被搬运较长的距离,表面有一定的滚圆度,这部分石料被搬运到山沟或山间的凹地处,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冷热交替作用使其表面发生氧化,粗糙的砂皮逐渐变细。
半山半水
半山半水
4河谷阶地沉积砂矿(也叫水石)
当翡翠原石受地质作用滚到雾露河及其支流时,在流水的作用下,翡翠原石与其他原石一起不断滚动,不断相互摩擦。石头外皮的沙粒被磨去,只剩下非常光滑的一层薄薄的外皮,最早搬运到河谷中沉积下来的玉石被埋在河谷阶地底层,随着河床下沉和改道,这些埋在河底下的石头表面渐渐长出一层黑色的皮壳,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黑皮料。由于河流在上万年不断沉积、改道,然后就形成了今天帕敢、大马坎、后江等多个产水石料的翡翠矿区。但是这些地区不全是水石也有半山半水的料。
水石
水石
水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