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70年代的解放军,人们脑海中便会立刻浮现出“一身绿,三片红”的形象。的确,这身色军服已然成为了解放军最经典的形象,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在曾经的日子里,人人都渴望穿上绿军服,戴上绿军帽。
近期上映的电影《芳华》就很经典的展现了70年代末我军的军服和单兵装具。
首先是65式军服,65式军服便是在我军取消军衔制后装备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同时换发新军服。65式军服历经20年,有71式、74式、78式三种改进,到年被85式军服取代,是我军服备时间最长,发行数量最大的军服。直至今日,其简介、大方、实用、朴素的设计,被认为最具有中国特色,在今天仍然有着很高的人气。
65式军服取消了55式军服的苏制大檐帽、无檐帽、水兵服、裙装、毛料装、武装带、长筒靴。全军干部战士统一戴解放帽,穿布军服,强调官兵一致,整齐划一。唯一的区别在上衣口袋的数量,战士上衣只有两个上挖袋,而干部有四个口袋。陆军军服和空军上衣用草绿色,被称为国防绿,空军裤子为藏蓝色,海军军服为深灰色。
因为65式的布料易褶皱、掉色,冬服臃肿,军容风纪不整。在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夕,解放军仪仗队开始穿用新军服,夏服为凡尔丁面料,冬服大衣为马裤呢。我军的驻外武官、军乐团、文工团、军以上宣传队开始配发毛料军服,但其他部队仍为棉布军服。
年5月1日,全军女军人配发裙装,军帽改为无檐帽,三军夏季裙装均为蓝色。同时海军军服进行了改良和重新设计,被称为74式军服。74式重新设计了干部服、水兵服,重新按照夏装、冬装、春秋装进行颜色外观上的搭配。值得一提的是,以“不能为帝国主义披麻戴孝”为由,将水兵帽上的飘带撤销了。
影片中提到,新发下来的军服要先过一遍水,不然皱得没法穿。这就涉及到65式军装的两次材料变更。年,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研制了涤锦棉三元混纺布单军衣(的确良),这种采用合成纤维纺织品制成的军服,定名为71式,年起陆续装备部队。71式军服是我军军服用料的一次革命,混纺布耐磨耐用,重量轻,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棉花,还提高了军服的质量。年,为了减轻重量,我军又在71式军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纤材料的使用,主要将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的面料改为涤卡布料,棉衣里衬改为改维棉布,此次改进定名为78式军服,使冬季单兵行军负重大为降低。
影片中的我军参战部队大量装备了头盔,影片中出现的GK80头盔是我军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头盔,使用国产防弹钢,能防破片和流弹。GK80在我军服役30多年,被QGF03凯夫拉头盔逐步取代,但现仍在一些部队发挥余热。
事实上,在其年正式定型前,GK80已在70年代末研究完毕,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少量下发部队试用,但绝对做不到影片中的那样普遍。年爆发战争时,我军也曾搜罗各地仓库,将曾经缴获的苏式、美式以及数量更大的日式头盔库存调运前线,以增强部队防护力。
我军当时所用的子弹袋便是56式胸挂,加之挎包、水壶、手榴弹等挂具,以“左生活,右战斗”的顺序将战士用一条条带子“绑”起来。中国军队在70年代末的单兵装具,已经严重的落后于时代,甚至连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的军队都不如。在80年年代中期,解放军报曾有一篇著名的论述战士身上有十几根带子,单兵装具只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的报道,从那以后,单兵装具才得到重视,有了巨大的进步。
我军在两山轮战时期由前线战士们自行改造的携行具就先进很多。
我军当时所用的是65式水壶,呈椭圆形,外观特点是水壶挂带在壶身呈十字形。一同搭配的是65式军用挎包,也就是60、70年代的经典的帆布军用挎包,内装一日口粮与备用弹药。
每个手榴弹包能装4枚67式木柄手榴弹。使用时要先将手榴弹向上提起,使手榴弹弹体离开袋底,再向下使木柄脱离袋扣。虽然保证了手榴弹行军时不会意外掉出,但在使用时不能马上将手榴弹抽出。在影片中,一名战士所携带的手榴弹被敌击中,由于已触发的手榴弹不便于从手榴弹袋里抽出,他选择了脱下一件又一件装具,但还没来得及脱下手榴弹袋就爆炸了。
除了用被子和背包绳打成的我军“三横压两竖”的经典背包外,影片中还出现了一种背包,主角刘峰在前线作战和退伍复员时均背着这种背包。这种帆布背包没有名字,也并非我军制式装备,而是我国仿制的美军M14背包,在60、70年代用于援助北越军队,而库存援越物资在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也下发给前线部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