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巧匠琢玉,大美天成quot

聆听商业智慧探索财富奥秘

《财智对话》由东航·云锦东方冠名播出

《财智对话》年度的节目

春节期间正式播出啦~

上海外语频道ICS,每周六晚21:15,

大家要记得收看哦~

00:18

明天就是年三十啦,财大姐已经感受到浓浓的过年气氛,在这里也提前拜个早年~祝大家伙儿吃好、玩好,狗年吉祥~阖家欢乐!

说到拜年,中国从古至今都是礼仪之邦,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礼尚往来已经成为常态,可是每次都为选择送什么礼物绞尽脑汁。

其实送玉石是很好的选择,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玉器代表着儒家文化,温文尔雅;“玉必有意,意必吉祥”,设计雕刻巧妙的玉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包含了人的高贵人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翡翠玉石,在商家眼里是一种商品;在玩家手里是一种藏品。

而在真正的玉雕师手里,则是一件艺术品。对待艺术品,玉雕师们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千万次的雕琢和打磨,最终才呈现在众人眼前。

今天,我们介绍的正是这样一位在玉雕创作上孜孜不倦追求的艺术大师——王朝阳。

王朝阳

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当代著名翡翠雕刻大师,国家高级工艺师,云南十佳玉雕名师。

先后师从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吕昆、宋世义,凭借坚实的功底、不懈的努力,被两位老师称为玉雕奇才。其作品《红色经典》被业界公认为艺术探索中的里程碑之作。被誉为中国玉雕界的“齐白石”,从拙朴写实到空灵写意,其作品以其独有的时代特色,深受翡翠玉雕界推崇,也是当代玉雕界公认的代表性人物。

“变废为宝”的玉雕大师

作为云南玉石毛料和成品市场集散地之一,紧靠缅甸的边境小城瑞丽是“一座珠光宝气的城市”,市区随处可见玉器商店。来自五湖四海的玉雕师也汇聚于此,雕刻着一件件玉雕精品。

在瑞丽谈玉,王朝阳是绕不开的人物。身为天工奖“最佳创意奖”获得者、在瑞丽从事翡翠行业近20年,王朝阳在业内名气响当当。甚至在瑞丽经常能听到这么一句话,哪怕一块普通的石头,被王朝阳一雕,就会变成“宝贝”。

▲瑞丽玉石市场

王朝阳出生于美术世家,父亲是一位中学美术老师,受到父亲的熏陶,他从小就迷恋绘画、雕刻。上小学时,他就喜欢到河边捡石头拿来刻,刻不动,他就在石头上彩绘,父亲的朋友都夸他绘得好。

年,王朝阳初中毕业,父亲把他送到家乡石佛寺学习玉雕。在那里,王朝阳有幸认识了北京玉雕大师吕坤的一个徒弟,在他的引荐下,王朝阳北上京城,师从吕坤深造。由于悟性好,又肯钻研,王朝阳深得吕坤厚爱,从问料到构思,从画货到下刀,每一个细节,吕坤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位爱徒。一年半后,王朝阳身怀绝技返回家乡。

从接触到美玉的那一刻起,王朝阳便被翡翠的独特魅力所深深吸引,对美的独特见解使王朝阳坚信每一块翡翠原石都蕴藏着一个美的精灵,只是雕刻师有时缺乏发现美的眼力和塑造美的能力。

秉承着这一理念,他在年以一件惊艳的作品验证了自己的艺术哲学,更迎来了艺术之旅上的重要拐点。

一日,在进料的过程中,王朝阳无意中发现一块红黄相间的石头。虽然质地不是太好,但是王朝阳喜欢它的色彩,于是就花元买了下来。经过几天的构思,王朝阳把这块石头切下一个边角,雕出了一尊长眉罗汉:黄色的石料成了身上的袈裟,白色的内里被用来表现罗汉的面部与四肢,而那一点红色则巧妙的化作了罗汉胸前的佛珠。

接着,王朝阳又用不到元钱买了几块类似的“废料”,精雕细琢出一套完整的18罗汉,俏色巧雕,神态各异。这件作品一经完成便迅速在全国玉石圈内引起空前的反响,并很快被藏家以18万高价收购。

年,王朝阳用别人不屑一顾的黑白杂色毛料雕刻了一套(5件)神态各异的斑点狗,取名“喜怒哀乐愁”。这套作品在中国云南国际珠宝玉石博览交易会上一举夺得雕刻大赛金奖。

王朝阳也由此一战成名,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变废为宝”的玉雕大师。

把玉雕做成艺术品

年正是翡翠最火热的时期,王朝阳却毅然暂停了当时蒸蒸日上的事业,选择到中央美院进修学习。王朝阳对此解释说,翡翠在他们前期的雕刻中主要就是运用巧雕、俏色(特指在一块玉料上的颜色被运用得非常巧妙,利用玉的天然色泽进行雕刻)。这两种手法已经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再往上拓展的空间很少了。但从造型来讲,还是有欠缺。

那个时期王朝阳对工艺品和艺术品之间的界限认识非常模糊,不知道什么是工艺,什么是艺术。

“我们自认为雕刻得好的是艺术品,但艺术界的人就认为你的只算得上工艺品,当时也挺不开心的。我就想去寻找答案,所以就选择去进修进修。去进修主要还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吧。”王朝阳说。

进修回来后,王朝阳产生了很多灵感。一系列新作品很快就创作了出来,而这些新作品就是他苦苦进修寻找到的答案。

王朝阳表示,工艺的东西更注重的是手工上的,比如技巧,可能会缺乏灵魂和思想。后来他创作的重点是在思想和灵魂上下功夫。比如有的作品看上去雕刻很简单,但它所诉说的是很独特的,承载的内容也不一样。王朝阳说:“所以艺术和工艺就有所区别了,在创作的时候有了方向性和选择性。

▲王朝阳早期作品《红色经典》系列

▲王朝阳早期作品《红色经典》系列

▲王朝阳早期作品《红色经典》系列

《红色经典》系列作品是王朝阳早期引以为傲作品之一,他利用常人不会选择的废料进行创作,依据材料本身的颜色、材质,匠心独具地将其设计成我们见过的红宝书、军帽和草鞋,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整套作品从构思到完成,整整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由于打破了传统的雕刻创意和手法,这个系列的作品获得了天工奖的“最佳创意奖”。

而他创作的《少数民族》系列,则是经过长期的采风和积累,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与大都市生活的对比体验,最终用翡翠雕刻艺术准确表现了人物的生活状况、信仰、困惑等等方面。

少数民族生活中那种质朴、单纯、宁静的幸福感被他表达得淋漓尽致。站在作品前,有过大城市中忙碌、焦虑、压抑生活经历的人们,能够获得一种心灵的放松。

▲王朝阳作品《少数民族》系列·祝福

▲王朝阳作品《少数民族》系列·部落的太阳

对于王朝阳来说,一件好的玉雕作品,最重要的不是原材料是否贵重,而是创意是不是巧妙。每一块原料都有可取之处,就看雕琢的人,如何创意,如何加工。而这些作品的神韵来自雕刻者的人生积淀和生活阅历。

▲王朝阳作品《人与自然》系列·海之韵

▲王朝阳作品《人与自然》系列·人之初

化繁为简,少即是多

经过近三十年的潜心研究,如今的王朝阳从早期的具象作品转向了“少即是多”的极简美学。主张玉雕是关于空间的表达。以材料为主,把形象雕刻减到最少,把想象力放到最大,最大限度的展现翡翠材料之美。

虽然名曰极简,但这个“简”可一点都不“简单”,简的是形象雕刻,多的却是审美的维度、材料美的丰富以及对人们想象力的启发。

中国传统美学有“象外之象”的观点,前“象”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后“象”指根据作品本身形象而联想所创造的形象。王朝阳认为,以现在的审美来讲,可能注重的是象本身。但正如齐白石所说:“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一些稍微疑似或者抽象一点的,在传达时,给人的思考空间则更大,语言更丰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王朝阳创作的这些空灵写意的作品:

▲观自在

▲源

▲鱼

▲关雎

▲逍遥游

玉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整个人类中,只有华夏民族对玉有深刻的理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一直在尽心推广“玉文化”,就是希望不浪费八千年玉文化的资源,不单纯因为玉好看,我想让玉合理并最有价值的存在。作为一个雕刻师,我们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去付出,我想这才能做好这件事情。

——王朝阳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王朝阳对玉雕创作的艺术追求,和在商业上的探索之路,尽请收看本周六(2月17日)21:15上海外语频道播出的《财智对话》,本期节目还特邀了中央美院雕刻系教授尚晓风,与王朝阳大师一起探讨玉雕行业的市场与文化。

精彩视频花絮抢先放送↓

播出时间

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ICS)

⊙首播:周六21:15

⊙重播:周日14:00周一7:15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