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思鲈园是什么样的上观新闻

    

松江

老字号

songjiang

老坊忆旧(一)

沈吉顺

现在松江的“思鲈园”区域,原本北边是中山中路原乐恩堂至秀野桥东侧段的老街坊,南边是乐恩堂南侧至蒋泾桥间坍牌楼小巷西北的居户区,中间部位则是东西流向的老市河。在这百多米长的区位内,过去数十年间曾开设过数家甚有特色、贴近百姓生活之需的工场、作坊、商号、小诊所。

年,坍牌楼街坊(唐西林摄?松江档案馆存)

染坊洗衣工场及收发门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贴靠着秀野桥东南侧边沿处,曾设有一处染坊洗衣工场,是城厢镇服务总店下属的部门,专事布料纱线染色与服装清洗。工场从桥侧旁的行道边沿一直向南延伸到市河岸边,房屋全是老旧平房,其内还有一隅晒场。工场向东约百米距离的一处街沿门面房,则是专事洗染物件接收与发放业务的经营门店,与作业工场形成前后交接的业务组合链关系。

那时候,在中山路上曾设有多家此类专营洗染收发业务的门店。除上述原寺基弄口对面这处外,还有原长桥街口东侧马路北边余天成药房东面处、钱泾桥西边不远处等。经营门店同为服务总店的下属部门,只负责实物的接收与发放,不做来物的洗与染。顾客拿来待洗的脏衣裤或要染色的布料纱线,店员看检后,钉上号码和识别标记的小布条,分类放好。每天有专职人员用黄鱼车集中拉送到秀野桥边的作业工场,予以清洗或染色。洗染之后,再由送货员按原标号拉回到各个门店,等待顾客按预约日期来取货。

染坊洗衣工场专职负责染或洗的具体作业,不与顾客直接打交道。整个洗染作业流程基本全由专职人员手工操作完成。工场内置放着许多大号水缸,这是浸泡放入那些洗染物进行洗染作业的专用工作用具。收发业务的门店主要设备则是衣橱与柜台,把洗净熨烫好了的服装挂放在橱柜中,关紧门,以防虫咬等意外损坏。

那些年里,拿去那儿洗衣服的多是城里人,且较多的是上等衣裤。因此,洗涤过程需小心留意,收发货时的查验尤需仔细认真。而来料染色的则大多是乡村农民,且较多的是纱线。那时,时常可看到街上走过的村民拿着卷卷捆捆已染成洋蓝、毛蓝等色的棉纱线料,构成当年特有的一幕街景。

顾记刻字铺

染坊洗衣工场的近旁,曾有一处顾姓住家,户主原是私营个体刻字小店铺的业主。他在距家不远处的一间小小街面房内开设了刻字铺,做刻章行当。屋内摆上一张用于写刻的工作台,业主一个人坐镇在桌台边,接待上门前来刻图章的来客。

当年,图章所用材质主要为普通的刻制木章的木材。业主购进一大段直径在二三十公分间的圆柱状毛坯原木,然后,根据章体的形状大小,按所需尺寸把原木分解,加工制作成各种光面的空白版图章备用胚料。之后,再按照客户所选定的文字与字体,用细毛笔与墨汁在章面上反写字名,用刻刀一笔一划细心专注地刻出来。所选用的木料材质须软硬适宜、纹理平整、质地细密,刻面不带结节疤痕,没有裂纹斑迹。木质要松韧紧密度恰当,又需价廉物美。分割制作用章胚料,则力求能产生尽多的数量,以取得最大的利用率。

从一段原木毛料,到最终刻制成一方印章,要经过诸多环节,花费不少精力与体力,而最后获利却甚是微薄。我小时候曾前去刻过一次章,一枚三个字的姓名小方木章,付费仅一角五分钱。可见,这也是利薄的小生意,要以此维系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也是不太容易,日子还得紧束着过。

尽管从事的不是利润丰厚的行业,业主体态也看上去文文弱弱,但他毕竟属于手艺劳动者中的文化人,在培育下一代成才方面表现尤为抢眼。他不仅靠刻字铺支撑起一家人的生计,还把大儿子培养成了20世纪60年代初毕业的正规大学生。这在当时是很稀罕的。业主的小儿子为“老三届”知青,下乡插队后上调至上海市区工作。他的女儿则继承父业,后来在合资组织起来的松江刻字社从业。

通讯员:松史轩

编辑:沈莉娜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