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一般我们都会成为毛料,毛料在上文中划分了一些类别,有开窗和不开窗,开窗也是行业术语,意指把原石的表皮磨掉,但只是若干个小的部位,像一个个小窗户。当然也有明货。
毛料货主把毛料分为赌货、半赌货、明货三类并作适当处置后,就把毛料带入市场交易。三类毛料的交易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交易,大约始于明末清初;另一种是公盘交易,始于现代年。
正是在这两种交易中,赌石及半赌石天生的千变万化,注定了它不会平淡无奇,它那似是而非、似可捉摸又难捉摸、似搞定又未搞定或只部份搞定的禀性,鬼使神差地与十万百万、千万亿万的巨大财富分分合合,在一念之差或转眼之间变幻。于是,衍生出了那些赤贫与暴富的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名扬四海。
传统交易的一般形式
传统的交易中,毛料是放在货主的家中和仓库里卖的。
无论是在缅甸的密支那、曼德勒(瓦城)、泰国的清迈,还是在中缅边境的腾冲、瑞丽、盈江,要买毛料的人,须到毛料老板的家中去,而毛料老板要确认是业内商客,才会迎客交易,行外人是见不到毛料的。
不过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翡翠市场的急速发展,数十万人入行,毛料已出现在大街的商店里,在云南瑞丽,还开设了两个专门的毛料市场,大批的毛料,就放在摊位上任客人挑选。
然而尽管市场变化,交易中仍然保留着两个数百年不变的传统:
一是好货不露面。那种数十万上百万一公斤的高档毛料,那种上千万上亿一块的天赐奇宝,是不给一般的小买主看的,必须有人介绍,货主确认买家是大贾巨商且确有购买意向,才能看货。
二是讲价不开口。买家如果相中某块石头,双方就开始讲价,但此时的“讲”其实并不开口,而是双方伸手到一方的口袋里或衣襟下,互相捏手指,用行内的指法讨价还价。如今买卖的人多了,懂指法的人少了,双方就用计算器按个数字给对方,仍不开口。
这两个传统延袭至今,究其原因,其意有四。
一是卖家看客喊价,对每个买家出的价并不一样,某些高手名人买货砍价出过的价一旦传开,这块石头这批货可能再也抬不起价来;
二是买家看货估价,每块石头每批货在每个买家心目中的价格都不一样,一旦看走眼而又讲出来,会让人贻笑大方,颜面扫地;
三是忌讳不吉利,双方十万百万千万讲出来,露了财,招来古训“大玉大祸”的霉运;
四是由此体现这个行业的神秘与高贵。
======================分割线========================
有人看皮壳表现很好,出大价钱几十万几百万买进,一刀解开,玉质很差,只值几万几千,甚至分文不值,行话叫“解垮”,解垮了血本无归,倾家荡产,就叫“一刀穷”。
有人看皮壳一般,谈成小价钱几万十几万买下,一刀解开,玉质极好,价值几百万几千万,叫做“解涨”,解涨了自然一夜间爆富,就叫“一刀富”。解涨的人认为财神光顾,常放鞭炮庆喜,旁边的人都想沾点财气,乐于道喜,喜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知道。
所以,咋听起来,涨的故事多垮的故事少,而实际是,少涨的垮的多,故行话说“多看少买,十解九拽”。
不过有趣的是,有人一刀解垮了,看着两半石头不甘心,再解,一刀下去,玉质又好了,转悲为喜。
也有人看着解开的两半石头,与原来的判断相差太大,已经灰心,不过认为还有卖样,赶紧卖出去,把近百万的本钱捞回来,殊不知买的人拿去切一刀,又大涨特涨值上千万,卖家闻知,又气得吃不下睡不着“几个月都心情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