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还是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不能一日烧‘’,这首我从小就滚瓜烂熟、记忆犹新,母亲经常唱的老歌不知为什么今天又荡漾在耳边,虽然至今我还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但我深知母亲却是这首歌的忠实传唱者,而且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也影响了我一生。
我的母亲至今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了,是一名地地道道生长在河北农村而后随我父亲进入城市的‘’城乡结合型‘’老人,母亲经历过日本侵略中国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的年代,受过三年自然灾害挨饿的罪,付出过省吃俭用抚养五个孩子、还要接济老人的艰辛……
从我记事起看到母亲身上穿的基本就是一身蓝布衣,家里铺的盖的到今天仍留有河北亲戚自己织的老粗布,我们五个孩子16岁以前穿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我清楚的记得89年我26岁结婚时,母亲才舍得给我买了毛线织了毛衣,做了身‘’毛料‘’中山装,生平也第一次穿上了皮鞋。
在七八十年代国家物资相当匮乏的时期,粮油、布料等都要定量供应,因为我家子女多,而且还有四个男孩子,吃饭时母亲怕我们糟蹋粮食不够吃,经常示范着教我们用手接着吃东西,担心掉地一粒米,还经常用‘’窝窝头‘’擦掉菜锅里的油从不浪费。其实现在用餐提倡的‘’光盘行动‘’早已在30多年前我们家就已经创举和严格执行了。
母亲为了让我们能吃上肉和鸡蛋、鸭蛋就在自家院里养起了鸡鸭和兔子,虽然这些保证不了我们平常都能吃到,但起码等‘’生了病‘’或者到了过节,我们还是能饱饱的吃上一顿解解馋。
没有多余的布票买布给五个孩子都做衣服,母亲就先紧着老大做,然后老二、老三、老四依次就捡旧衣服穿,但是到了春节攒够了布票母亲还是会给每个孩子做一身新衣服,虽然故意做大些当时穿着不合身,但我们心里也很高兴,因为起码穿的是自己的衣服,而且能穿好几年,母亲还多年没给自己添过新衣服呢。夜晚经常看到母亲在灯光下为我们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因为我们没有多余换洗的衣服,所以只能等我们睡下后才能缝补、洗涮。
冬天取暖用煤,除了父亲单位会分配一车‘’煤泥‘’外,母亲就让我们到锅炉厂去捡煤核来补充,不然煤泥不够用就会挨冻。为了防止屋内热气来回开门浪费掉,母亲就创新地用棉线头做成棉帘子遮挡住门口、用‘’油毡纸‘’做成窗户挡板来保暖。
母亲从来都是循环利用水资源的,过去洗脸、洗脚用过的水用来刷尿盆、刷锅洗碗的水喂鸡鸭、淘米水浇花,现在洗脸、洗脚的水用来擦地然后再冲厕所,水池子里的水攒着必须反复使用几遍才行。
家里的旧衣旧裤用来做鞋底、鞋帮、鞋垫、糊手套;旧被褥改造成坐垫、椅子靠背;废纸废报、破瓶烂罐用来卖钱;居然还能把纸盒箱当成储物柜使用,总会想尽办法物尽其用的。
家里点灯要用小灯泡、看电视不开灯,起夜用手电筒,晚间不黑到像锅底绝不开灯,也不知道哪学来的节源开源妙招。
母亲家里的任何物品都不能扔,啥都有用。什么剩饭剩菜不能扔、淘米的水不能扔、废旧衣物不能扔、废纸废报、破瓶烂罐不能扔,搞的家里凌乱不堪、脏乱差,甚至还在楼房养鸡来消化剩菜剩饭,最终付出了因家里卫生不好、细菌超标住院治疗的代价依然如此……我真是无语,这个‘’扔‘’字在母亲眼里算是白创造了。
诚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以母亲这种勤俭持家的行为为荣,因为没有母亲的勤俭节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家庭兴旺和五个子女都能成家立业的成果,所以母亲的节俭是应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应该为母亲点赞!但在改革开放已40年的今天,国家的物资应有尽有、充足丰富,在大力提倡健康长寿、养老敬老、辞旧迎新、讲卫生、讲环境、讲生活质量的时代,在我的父母有足够退休金和存款的条件下,还需要母亲如此的节俭吗?我曾多次尝试让母亲有所改变,但收效甚微。以至于让我对母亲的节俭行为重新作了评价,我认为在新的时代母亲有些节俭行为是一种陋习,是应该摒弃的,这是时代与节俭的博弈
国家提倡节俭,民族提倡节俭,每个国民更应该自觉节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提倡科学、文明、健康卫生、有效有益的节俭,这是国富民强永恒的主题。
我的母亲辛苦了一辈子,节俭了一生,在我心中母亲永远是伟大可敬的,做子女的只希望母亲在有生之年去享受一下生活,多为自己好好活活,把您一生靠节俭积攒的、属于自己的财富好好地享用,健康长寿、快乐地生活,这是我们子女们最大的共同心愿!
(本文素材及成文由王建平先生口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