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上是天一阁范钦范家后人的宁波

北京哪个手足癣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10/8833646.html

范若章手中拿着天一阁阁主范钦的画像。记者林微微摄

宁波城心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宁波人老老小小几乎都听说过天一阁主人范钦的故事。但你知道,天一阁范家后人如今在宁波的生活吗?

83岁的范若章老人,作为范钦第13世后人,近日联系上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近百年来的风风雨雨……

宁波范氏后裔分两支

小祠堂先祖正是范钦

“家谱终于基本修好了,这是一份很珍贵的资料,以后我是要传给孙子的。”一身笔挺的西服,范若章比很多八旬老人更为整洁洋气。桌上的那份纸质档案袋,经过太多次启合,边角已有了磨损。范若章郑重地取出厚厚一叠资料,向我们讲述起天一阁范氏昌房一族的那些变迁……

范若章说,算起来,他是天一阁范钦的第13世后人,范氏昌房小祠堂后裔。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详细家谱,但后来随着家中土地房屋被征用,昌房原有的小家谱在拆迁时与先祖遗像寄存于明寿庵,后在动荡年代不幸被烧毁。跨越大半个世纪,范若章和他远在武汉的大哥范若成联系,提出了重修昌房小家谱的倡议。年,老人们的这次“抢救式修谱”终于完工。

记者看到,在重修的家谱中记载如下——现生活在宁波的范氏后裔有两支:一支位于宁波西门外卖鱼桥附近的大祠堂,但其所属的后裔已失去联系;另一支位于宁波湖西河中的小岛茂盛花园的小祠堂,昌房系小祠堂后裔。

小祠堂先祖范钦,就是曾官居“兵部右侍郎”“司马”等要职的天一阁阁主。小祠堂除供奉历代祖先牌位外,还供奉有范钦本人的全身塑像。

范氏昌房的宗族谱排行,就像一首诗,“上、邦、多、盈、若、思、久、章、兴、啟、发、亦、世、昌”,后人们亦严格按照辈份为子孙取名。

“慎终追远”,这是重修昌房小家谱的目的。家谱的末尾,更是告诫子孙后代不忘故土,不忘祖先的艰辛。范氏后裔子孙相互之间要保持血肉联系,相互激励、健康生活。同时,也希望范氏后人不断补充更有价值的文字、图片、影视等历史资料,使家谱更生动亲切、丰满和谐。

住在天一阁旁,玩在天一阁里

幼时生活富庶而快乐

“我们小的时候,住在天一阁旁,玩乐的场所就是在天一阁里。”范若章幼时居住的范氏老宅,位于天一阁西侧,距天一阁仅几十米,即现在的宁波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位置。老人回忆说,当时范家后人约四五十人聚居在此,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他们的老宅被征收搬离此地。

范氏家族是宁波本地富甲一方的大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山林、房屋建筑物,加之家族人丁不多,所以子孙们生活得颇为富庶。范若章说,小时常听他的奶奶讲起,族人对这些祖产的分配相当有智慧。

历代祖先除少量分配给子嗣作为各房头资产外,大部分均作为族产管理。每年以这些族产的租金收入,作为纪念他们的生日、忌日、冬至、春节等祭祀之用途,按房头轮值,其结余部分归轮值房头所有。范若章说:“各房轮流收租,十数年才轮到一次,但每次金额之多,足够支撑全家人生活到下一轮。”

吃羹饭,是幼年范若章最期待的事。每逢家族先祖的生日、忌日,或是春节等“昌祀”“盛祀”“数祀”的盛大日子,各房男丁要按辈份长幼为序参加,场面热闹得不得了,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聚会。

年以前,范若章的父亲在宁波开布店,生意很好。“那时家里要去升阳泰南货店和康泉泰水产店买东西,都是直接挂账签单的,一年结两次账。”桂圆、核桃、火腿、香肠、茯苓膏,以及红膏呛蟹、鳗鱼干、大黄鱼……这些难得的美味,对范若章三兄弟来说,不过家常便饭。

那时,范家兄弟夏天穿的是印度绸等纯进口货面料,脚上穿的是大英真皮底加直贡呢毛料定制的鞋子。就算到了后期,家中经济条件急转直下,和奶奶一起生活的范若章也能享受到每天标配的“三合”套餐:河鲫鱼、河虾、荷包蛋。

天一阁作为藏书楼,给家族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规定:子孙不得无故开门入阁。楼上去不了,楼下的亭台楼阁、花鸟池鱼,便成为范家兄弟们的乐园。躲猫猫、骑鼋雕、钓鱼、抓知了,孩子的童年,在这私家后花园里愉快地度过。

告别天一阁以后

范家人仍幸福感满满

上世纪60年代,范若章和家人离开了天一阁旁的老宅。除了一些旧家具,他们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当年,范若章就像宁波千千万万的普通青年一样,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工作单位先从硫酸厂到电厂,再到电机厂,并一直工作到退休。

没有了富家公子哥的身份,范若章沉下心来过踏实的日子。年,范若章唯一的儿子范思中出生。夫妻二人苦心经营着这个三口之家,平平稳稳。回望这一生,范若章说:“时代更迭,我几乎没怎么吃过苦头,一切都很顺遂平安,感觉自己还是幸福的。”

天一阁范家后人的身份敏感,却没有被岁月磨灭。十多年前,武汉的堂叔回宁波省亲,约范若章一起重回天一阁去看看。叔侄一行人被拦在了检票口,这让范若章有些恼火,“我回自己家,还要买门票?”掏出身份证,管理方竟也通情达理地放行了。

那一次,是堂叔带着他即将高考的孙子首次回到宁波来寻根问祖。一行人在园子里慢慢地行走,假山站站、亭台坐坐,满眼都是几十年前的岁月。“天一阁保护得挺好的,差不多和小时候一模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意思的是,这次旅行,或许悄悄改变着少年的心,堂叔孙子回家后把大学方向定在了考古专业。

被影响的,还有范若章的孙子范久昱。“小的时候常听爷爷讲家族故事,后来看了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近年来我几乎每年都会去天一阁走走看看。”在27岁的范久昱看来,他要传承的不止是一份家族记忆,“田地、祖产都可能会衰败,唯有当年先祖范钦倾力建造天一阁的那种恒久和坚守精神,才会穿越时代,久久流传”。

记者滕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