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吴京平科普作家、职业自媒体科普人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的是贝林,他奠定了血清疗法的基础,特别是治疗白喉上的应用而获奖。是科赫请他到自己的研究所去工作的。结果他拿了,科赫到年才拿到。还落在了俄国的巴甫洛夫的后面。巴甫洛夫大家都知道哦,就是那个条件反射的。不过这跟医学关系不是太紧密。巴斯德和科赫,这二位可谓是旗鼓相当。巴斯德可惜没能拿奖,他年去世了,诺奖是不给死人的。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年的拉尔夫·斯坦曼,诺奖委员会揭晓的时候,不知道3天前他就去世了。最后还是把奖颁发给了他。年的诺奖给了班廷和麦克劳德。他们发现并且提取了胰岛素。这东西有多重要,恐怕大家都清楚,很多人离开了就不行。我们在通俗医学史里面肯定是要讲到的。不过这次颁奖弄得班廷勃然大怒,觉得麦克劳德就是个领导,其实没干啥事儿。他的助手更应该拿奖,现在没拿,班廷把自己的奖金分了一半给助手贝斯特。人家麦克劳德也不服气,他觉得后来加入的科利普也应该拿奖,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奖金分了一半给科利普。后来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药大学的尼可莱·包勒斯克是第一个分离出胰岛素的,可惜他分离的不纯净,是不能用来治疗糖尿病的。反正利益面前人性很复杂。年的诺奖给了艾克曼和霍普金斯,这二位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维生素。最开始的起因是在印尼的爪哇岛流行一种脚气病,是会死人的。当时细菌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刚被发现不久。所以艾克曼也把脚气病当做一种传染病来对待。他想不到,这种流行病这根本就不是传染病。原来是饮食习惯导致的。只吃精米白面就会缺乏一种维持生命必须的要素,简称「维生素」。日本穷人参加海军就是为了能吃白米饭,日本的下层水兵一般也只吃白米饭,结果脚气病高发,现在为了减少脚气病,不得不增加粗粮,日本水兵还闹了好久的情绪。后来随着饮食的改善,才逐渐解决问题。维生素是一个大类,从知道食物里有种东西,人体不可或缺,到不断分离出各种维生素,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维生素C也拿过诺奖,不过是化学奖,发现维生素K的作用,也拿过诺奖。别小看维生素哦。年获得诺奖的是摩尔根,我们在讲物种起源的时候已经讲过他了,他证明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这个成果偏重生物学,我们在医学史部分就不用再提了。年,弗莱明、柴恩、弗洛里三个人因为青霉素的发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实这个发现很早,弗莱明早在三年代就已经发现了青霉素。这个发现有点歪打正着的意思,别人做完实验,就顺手把培养皿全都洗了,今日事今日毕,这是好习惯。桌子总是干净整洁。弗莱明懒啊,经常是攒一大堆一起洗掉。结果培养皿里的东西发霉了。弗莱明倒是有个好习惯,先别急着清理,先拿显微镜看看,这一看不要紧,金色葡萄球菌全都死光光啦,发霉的东西能杀菌啊?顺藤摸瓜,最后拿了个诺奖。不过从实验室成果到最后的成品,还远着呢,正因为二战的刺激,青霉素才被大批量制造。所以到战后,马上就拿了诺奖。不过对付细菌,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要知道德国的染料工业是非常发达的,科赫自己在村子里对付炭疽的时候,就发明了染料染色,和显微照相技术。染色体的发现也跟染料分不开。要不然怎么叫染色体呢?很多细胞结构或者是微生物都是透明的,你只有找到合适的染料,才能给它们染色,才能看清楚。染料要想染毛料的衣服不掉色,必须跟蛋白质牢牢地结合。能结合,那么能不能破坏细菌呢?这是有可能的。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就研发出了磺胺类药物。这条路和青霉素这条路是不一样的。最早研发出的磺胺类药物叫百浪多息。德国的马多克因此获得了年的诺奖。但是当时是纳粹时期,不允许他去领奖,一个礼拜以后,他就被盖世太保抓了。到了战后年,他才去领奖,拿到了证书和奖章,但是没钱,真凄凉。年的诺奖得主是穆勒,获奖原因是用X射线诱发基因突变。他先去了苏联,后来又到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最后还是去了美国。有个中国人从大陆去了香港,后来是他帮忙去了美国。这个华人是个生物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奠定了循证医学的统计学基础。他原本是想,你们这帮医生不要再吵来吵去了,有效无效拿这个办法去测测就知道。哪知道老家来的中药几乎没有一个能过关。这个人是谁,大家也不熟,我先不说。年,米勒因为DDT被授予诺贝尔奖。DDT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人们认为这东西对人是无害的。因此到处撒,一直到上世纪60~70年代,蕾切尔·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才知道这种高效的杀虫剂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这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单独授予了赛尔曼,因其发现了链霉素,但忽略了他的共同发现者沙茨。沙茨和瓦克斯曼打官司,人家上法院把赛尔曼给告了;最终沙茨赢得了诉讼,并和赛尔曼同时成为被官方认可的链霉素的共同发现者,并拥有相关的专利权。但是,他并未被授予诺奖。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是历史上最悲剧的一个诺奖,因为这一年颁发给了葡萄牙医生莫尼斯,他发明了脑前额叶切除术,俗称「脑白质切除」。其实他只进行过几次试验,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当时对精神病根本没有什么治疗方法,甚至连判定标准都是模糊不清的。很多现在看来只是脾气古怪,在当时都被当成精神病了。因为莫尼斯得了诺奖,这种手术开始风靡。有的甚至是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就去做了脑白质切除,越来越多人在术后产生可怕的后遗症,表现出类似痴呆、弱智等迹象,有些人变得犹如行尸走肉一般,甚至有许多死亡案例。肯尼迪家族的小女儿就是如此,她是约翰·肯迪尼总统的姐姐,父亲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旨意这孩子去做了手术,这孩子一辈子就毁了,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全世界大概有4万多人做了脑白质切除。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大的污点,也是一个洗刷不掉的污点。年,莫尼兹在声名狼藉中死去。我们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了解,其实起步很晚。有个人,曾经被提名32次,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拿奖,这位悲催的前辈就是弗洛伊德。没办法啊,他的学说是很难证伪的,只能算假说,难怪诺奖不会颁发给他。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来自美国的威廉·凯林教授、格雷格·西门扎教授,以及来自英国的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以表彰这三位科学家在细胞低氧感知与适应研究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威廉·凯林年出生于纽约。生于纽约,美国癌症学家、哈佛医学院教授。彼得·拉特克利夫年出生于英国兰凯斯特。他是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临床研究主任,牛津塔吉特发现研究所主任,以及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成员。格雷格·西门扎年出生于纽约。年,他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全职教授,并从年起,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细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项目主任。我们早就知道,人是需要呼吸氧气的,不然那就憋死了。尽管也有厌氧性的生物,但是大多数动物都是需要氧气的。我们人这样的动物,几乎每个细胞里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可以非常高效率的产生能量,靠的就是把葡萄糖氧化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实这个过程跟燃烧是一码事。没有氧气这个能量工厂就没办法开足马力运行。单细胞动物是可以直接和外界接触的,但是我们人体这样的大型动物是不行的,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细胞根本就接触不到氧气。全都靠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把氧气供应给全身。正因为氧气很重要,所有我们演化出了对氧气浓度的感知系统。我们脖子后边颈部的动脉包含有一些细胞,当氧气不足的时候,就会向大脑发信号。所以氧气不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加快呼吸频率,比如开始大口大口的喘气。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柯奈尔·海门斯(CorneilleHeymans),表彰他关于血液氧气的发现。这位也是诺奖得主哦。但是,只靠这个是不行的,你上了高原了,全靠拼命喘气来提高供氧量,那你还怎么说话啊?还吃饭不吃啊?所以不能只靠这个,需要加大红细胞的供应量。红细胞多了,运输氧气的能力当然也就强了。车多了,路就不够了,因此还需要大量的毛细血管。人体是有强大的适应和调节机制的,我们宏观上理解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一直搞不清楚具体的机制,细胞是如何知道供氧不足?如何发信号刺激多造红细胞?这个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开始,科学家们发现,在低氧环境下肾脏会分泌一种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叫EPO,只要有了这东西,脊髓就会增加红细胞的供应。EPO的发现很早,早在年,这东西就被保罗·卡诺发现了。但是没办法提取出来,一直到年,才有制造纯EPO的技术,年开始用于贫血治疗,发现效果很不错。到了年,美国FDA就通过这测试。这是一种治疗贫血的药物。因为这东西是一种蛋白,几乎不会出现在人的尿液里,所以,很快,这东西就找到了新用途,也就是兴奋剂。一直到悉尼奥运会,才开始检测这东西,好在人造的和体内生成的还有一丝的不一样,否则真的很难检测。扯远了,扯回来。那么问题来了,第一、细胞怎么感知「低氧」这件事?第二、细胞怎么提高EPO的合成水平?最开始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就是西门扎教授。他研究的是第二个问题。EPO是啥?说到底是一种蛋白质,这东西都是细胞根据基因里面的模板打造出来的。细胞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工厂。但是这个化工厂也不是什么都生产。细胞理论上是可以生产两万多种蛋白质的。化工厂铺开了什么都生产,那人体就乱套了。大部分都是关掉的。当有个开关结合上去,这个生产线就打开了。西门扎教授和他的团队顺藤摸瓜找到了低氧诱导因子HIF-1,这个东西能在一大串的DNA之中找到对应的那个片段。然后结合上去,这就等于是钥匙插进了钥匙孔,生产线一下就打开了,细胞开始生产EPO。第二个问题基本上有了答案。后来西门扎发现,这个HIF1还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么简单,这简直是个万能钥匙,能开好多把锁。比如促进血管生长的VEGF,促进细胞摄入葡萄糖的,总之是一大串。假如氧气浓度足够高了,生产线需要关闭,那么久必须把钥匙拔下来。谁来拔呢?细胞内有另外一种蛋白分子,负责把氧原子挂到钥匙上,这一下,等于给敲了个章,作废了。于是这个钥匙就被拖下去回收了。钥匙就这么被拔掉了。假如细胞缺氧,想把钥匙拔掉你也拔不掉,因为只有挂上氧原子才能拔,这就成了绝妙的平衡。有氧进来了,就可以拔钥匙了。这是拉特克利夫爵士的发现。凯琳介入这个领域纯粹是歪打正着。他研究的是一种类似于遗传性肿瘤的疾病,叫「希佩尔-林道综合征」,这种病也会导致EPO和VEGF含量很高,因为肿瘤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细胞内的VHL蛋白被搞坏了,正是这个家伙负责拔钥匙。钥匙没人拔,细胞就一直在生产EPO和VEGF。恶性肿瘤嘛,没点拿得出手的本事怎么能叫恶性肿瘤啊!一个肿瘤是需要不断的吸取养料的,所以必须有丰富的血管,这也就是肿瘤想尽办法让细胞里那个钥匙始终插在哪里的真正原因。那么治疗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拔掉钥匙,肿瘤就没辙,增长会大大放缓,人类对肿瘤的理解又进了一步。这三位诺奖得主,个人是生平都是很平淡的,没有多少戏剧性。在维基百科上也不过就是一些简历,求学过程,学术成就。如果不是因为诺奖,谁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诺贝尔奖从年开始颁发,到现在已经是年了,一战二战打起来了,因此有9年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