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人的衣食住变化巨大潇湘晨报

  假如时光倒退,回到年刚建市的阳江,问问阳江人:幸福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幸福是不用排队、不用凭票便能轻松买到食品和衣物;幸福是拥有自行车、电冰箱、收音机这“三大件”。对于小孩子来说,或许更加简单:幸福就是和伙伴们一起围在黑白电视机前观看外面万花筒般的世界、过年的时候有新衣服穿……

  如今,阳江人的生活条件已极大改善,丰富的物质供给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这一切都是构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在追赶幸福生活的路上,因为一代代阳江人锲而不舍的奋斗,才造就了如今衣暖、食安、住房有保障的宜居城市。

  从住有所居到舒适宜居

  现在,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居民住房宽敞又漂亮。在农村,一栋栋“钢混”楼房平地而起,代替了原来成片的泥砖瓦房,再加上新农村建设效果喜人,农民的居住品质向上提了一个档次。

  江城区双捷镇坭湾村羊树自然村村民陈茂今年53岁,是一名建筑工人。他在市区买的一套商品房即将迎来乔迁之喜。“没想到,我们一家人在市区还能买上一套商品房。”说到住房变化,陈茂感慨说,生活是慢慢向好的。

  年,陈茂和妻子住在一栋青砖小楼房。小楼房一共4个房间,陈茂只占其中两个。另外两个房间归他的哥哥。那时,他们兄弟妯娌两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陈茂说,几个女儿只能挤住一个房间,房间采光很差,白天进房间都要开灯。夫妻二人的房间既是卧室也是客厅,一家人日常的活动都在一个空间里。

  年,他和妻子二人省吃俭用,将全部储蓄拿出来在村里盖了一栋3层的楼房。“地面贴上瓷砖,窗户开得大大的,每一层楼都设一个卫生间,给女儿们各自安排一个敞亮的房间。”陈茂说,这相对于之前的住房已经是有了很大的改变。

  女儿们陆续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赚钱,陈茂身上的担子渐渐轻了。年,陈茂一家在市区买了一套平方米的商品房。“女儿总说要靠自己赚钱再给我们家添一套房子,那时我觉得是无稽之谈,现在变成了现实。”陈茂感慨道。

  住得舒心、舒适,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如今已实现质的飞跃。如今,他们对小区居住环境、周边配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市民邵先生在年换了一套平方米的房子。他告诉记者,换新房子前,一家三口居住在90平方米的房子,小区环境一般,物业也不好。随着收入的增长,邵先生和妻子决定买套大面积、小区绿化好、物业好的房子,现在他已如愿。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04万平方米,销售额达.79亿元。另外,我市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保障性住房套,包括城南公租房项目在内的在建公租房项目有3个,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也让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温暖。

  从鸡鸭鱼肉到健康饮食

  “老阳江”李茂元一家几乎见证了这座城市近20年的变迁,82岁高龄的她兴致勃勃地说起了多年前的购物往事:“上世纪90年代,阳江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百货商场,印象中就只有南大百货大楼,而且那时的百货大楼不像现在这样以服装和化妆品为主,而是真正意义的百货——有服装,有布料,有自行车,有缝纫机,有风扇……各种各样,无所不有。”

  如今,阳江人的消费力越来越强,引得一众外地甚至是境外商家跃跃欲试。“十三五”期间,阳江商业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新建成百利广场、新都汇、新达城、东汇城、盈信广场、京源城、君怡广场等7家大型综合体,新增商业网点约个,商业面积增加87万平方米,人均商业综合体面积在粤东西北地区居第一。沃尔玛、卜蜂莲花、广百百货等一大批著名品牌连锁店纷纷进驻阳江。

  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商场和酒店,也在悄然丰富着老百姓的“小餐桌”。提起餐桌上的变化,市旅游协会烹饪专业委员会主任张观允笑谈自己最有感触了。“小时候最期盼的是年夜饭里,家里那一盘白切鸡。”张观允说,柴火一烧,灶上一蒸,高汤一煨,浓浓的年味随之弥漫开来。如今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瓜果蔬菜成了家常便饭,鸡鸭鱼肉也是想吃就吃,更别提过年饭桌上的菜肴了,可以说应有尽有,有时家里更是连年夜饭都不做了,直接在饭店订一桌。

  “近几年餐桌上又悄悄发生了变化。”张观允说,前几天回农村老家,村里的餐桌上也开始讲究营养搭配,不再是一桌子大鱼大肉,而是荤素搭配,水果杂粮样样有。“现在人们追求的是吃出营养,吃出健康,从填饱肚子到大鱼大肉再到健康饮食,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

  “兜兜转转,还是阳江好。”出过国,北京住了10年,张观允最终还是选择了回阳江定居。他告诉记者,阳江北面山区多,山货丰盛,南面海岸线多公里,且还有好几个河口,咸淡水汇聚,海鲜物产肥美,加上空气好,污染少,这才能提供舌尖的美味。

  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趁着夏末初秋衣服换季之际,飞飞将市区体育路的一家服装店重新装修了一番,而这是她开的第4家服装店。“现在的衣服没有明显的旺季淡季之分,一年四季都好卖。”飞飞从事服装生意20多年了,往年她一个季度顶多去拿货两次,数量也就十来件,现在店里每周都有新货回,一批次的新货能装满三大麻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他们理解不了以前人们对过年穿新衣这件大事的期盼和欣喜。”今年47岁的黄萍回想起自己小时候,颇有感触。那个年代,家里条件不算好,平日里她一直都穿姐姐剩下或是亲戚送的衣服,难得添置一件新衣。

  在黄萍的记忆中,新衣服只有春节才会有,好不容易盼来了年初一早上,穿上了新衣,接下来一连几天都舍不得脱。黄萍还总是将自己“大热天穿毛衣”的故事拿来和女儿分享:有一年夏天,母亲亲手织了一件羊绒毛衣给她,可把她高兴坏了,不顾三十多度的高温天,硬是套上“臭美”,结果穿了一个晚上就汗流浃背,脖子还因此长了痱子。“现在条件好了,商场上新的时装琳琅满目,再加上网上购物选择多,衣柜从来不缺新装。”

  “以前哪有逛街这一说,都是逛裁缝店买布料。”邵文萍年从贵州来到阳江,靠裁缝这门手艺在阳江生活了28年。她说,上世纪80年代,阳江的服装市场仍是以卖布匹为主,市民在过年时要是能做一件毛料呢大衣,简直跟现在到商场买件上万块的大衣一样贵气。到了上世纪90年代,花样慢慢多了起来,连衣裙、蝙蝠衫、露脐装等前卫服饰走进大众视野。而到了本世纪,市民穿衣已没有一个固定的“风尚标”,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市民更在意穿什么能凸显个性。

  一件新衣服,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当代生活水平的进步和提高,更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尽管衣服在换,但不变的,始终是那份沉淀在心底的喜悦和温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