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店,渐行渐远的风景

图文:钱丽娅早年,人们的衣着都是买布料自己缝纫或找裁缝量身定做。主妇们最爱去、最向往的就是布店,那里是衡量主妇们审美眼光、满足美的欲望的地方。老布店里花红柳绿的布料,曾经是街道两旁最亮丽的风景。布店里通常是一排即宽又长的柜台,布料都缠裹在长一米宽约40公分的木板上,侧身立在后墙的柜台上面对着顾客,任其挑选。一走进布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布料,女人们就站在柜台边精心选细细品,比相女婿还认真。因为那时每人才1丈2尺布票,家里所有的衣衫被褥都需用布,如何把布票用在刀刃上,是要费一番思量的。在指指点点中,营业员把顾客看中的布料抽出来,让其在近距离地细细打量、抚摸,同时也对一时拿不定主意的顾客发表自己的意见(她的意见往往很有说服力),或者将布料披在自己身上让顾客观看效果。经一番细思量,顾客终于下了决心,此时营业员即大显身手:抖开木板紧裹着的布料,那木板打在柜台上“哗啦啦”作响。营业员一手拿木尺,一手紧扯布,飞快地丈量着,足尺后再稍稍加让一点,然后用剪刀在量足的面料边剪个小豁口,两手沿豁口用力一扯(所以那时买布叫做“扯布”),只听“哧拉”一声响,布料被撕扯了下来。营业员一边扯布一边不住声地啧啧自夸:“听听这声音,就知道这布料多结实!成色多好!”紧接着是抖布、叠布、卷布,最后再用一小张纸外加包裹,用细纸绳将其扎好。整个过程也就是几分钟,常常看得我眼花缭乱。一匹布卖到最后,总会剩下布头,而布头是要让利给顾客的,一尺布大概只收六寸的钱和布票。每逢此时,买的布头的顾客像是讨了个大便宜,不禁喜上眉梢,心里即刻盘算着这多余出来的布头该作啥用场了。当时的收款方式可以说是布店里另一道风景:布店上空铁丝纵横交错,上有“唰啦啦”穿梭飞驰的夹子,整个店堂只有一个人坐在特别高的柜台上收款,纵横交错的铁丝在她那里汇聚。营业员将顾客的钱与布票一起夹在夹子上,然后用力将夹子甩向收款人,只听“唰”的一声,夹子即滑行到收款人的高台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优美而利落。稍停片刻,找回的零钱及布票又沿着铁丝滑行到营业员所在的柜台。拿着布料及找回的零钱,顾客满意地走出布店。每到春节来临的前夕,布店里人最多,收款台也最繁忙,只听见布店上空穿梭飞驰的夹子“唰唰”作响。童年时仰望那高高的柜台,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做在那柜台之上,象个镇定自若的大将军。在我的印象里,当时徐州城专门经营布料的是位于彭城路的锦华布店。店面宽敞明亮,经营的品种也最全。丝绸、毛料,香云纱、织绵缎、各色条绒、纯棉印花布、老粗布、人造棉及寿衣面料一应俱全,且分类排放一目了然。那年头,虽说布票紧张,但很多主妇都有几块花色美丽的布料压箱底,布料也是待嫁女不可或缺的备用物品,这是一代代女人传袭下来的习俗。记得几年前,母亲还拿出几块珍藏的布料细细端详,但时过境迁,也只有不胜感慨的份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