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州城
王林/文
一、府州城建于何年是一个谜
府谷尧舜时期为荒野,属华夏部落。周开辟为藩地彊域,春秋时期为白翟之地,战国时期为魏国彊域,秦为九原郡(上郡),汉为太原郡地,后汉属岚州。南北朝时期,东魏元象年间,封浚为永安公。北齐天保元年,封浚为永安王。古《县志》镇羌堡(新民)为永安乡。(注1)《府谷县志》说,府谷为永安郡确信无疑。隋朝时期府谷属楼烦郡,唐初府谷为镇,后唐天祐七年升为县,复改府州。后汉府谷为永安军,后周显德元年,府谷为永安节度。宋徽宗崇宁元年,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赐名荣河郡保城军,属麟府路,金置府州,辖隶保德县地。元初为府州,至元六年复改为府谷县,属葭州。明洪武六至十四年复改府谷为府谷县,属葭州。
大南门府谷围在秦长城之中,一直为秦汉之地。根据《府谷县志》记载,府谷在北朝魏、齐时期为永安郡(老百姓流传为涌宁府)。相传城池在现在府州城北门之外,小地名叫狮子梁。狮子梁山梁上有向西宛延的古代土城墙遗址和向东经甘露沟通向五虎山上的石块干垒古代城墙遗址。五、六十年的府州人都见证过这些古城墙遗址。根据《府谷县志》记载,“府谷后唐荘宗时,折从阮回讫归国,诏以府谷县建府州,以契丹侵扰,移州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注2)即今州理就可能是现在的府州城。
如果府州城在这个年代修筑成功,那么折从阮将居民和县置机构迁入府州城中,应该有相应的记载。可遗憾得是没有记载。《府谷县志》上说,折从阮回讫归国,诏以府谷建府州,很可能是下诏建府州城的审批时间。根据折从阮嫡系所处年代为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如果这个时期修筑府州城,他们应当参于此项工程,可是在他们名下就没有有关修筑府州城的任何记载。因此唐末建成府州城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根据七十年代农田基建时,在府州城北门外狮子梁下坡的杏树坡发现了很大数量的铁制宋代钱币和酒坛、酒具以及酒肆遗址。在外面散放的大量铁制钱币已腐蚀的看不清字迹,而瓷罐内取出的铁钱币清晰地铸着“政和通宝”和“崇宁通宝”的字样。本城苏继华收藏的铁钱币,以后卖给收古董商人。从发掘地现场推断很可能在此处曾经铸造过铁钱币。“政和”、“崇宁”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年代。如果府州城在这个年代修筑成功,那么就不可能在此处铸造铁钱币和开酒肆,因此府州城在北宋时期就修筑成功也不可能。府州城何年始建、何年竣工落成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西门城楼府州城始建不详,有待后人进一步考证。根据有关方面考证得知,宋代城池建筑多以石灰浆砌大石块垒砌的形式出现。这和民间老百姓的口头流传很一致,所以府州城是宋代修筑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府州城的修筑可能是皇帝亲诏而为,甚至动用军队主修。从府州城修筑的规格、规模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难度以及修筑水平看,一个小小的州县之城,总围5.8华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左右,动用大量匠工出面大石石灰浆砌,在那个年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般地方的可为之事。有人说天桥水电站的工程没有府州城修筑工程的规模大。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将每块(毛料四、五百斤)出面后还重达三、四百斤的大石头石灰浆垒砌起来,并且高二丈五尺(约7.5米),宽为能坚固自立为准。铺底最窄也在7.5米,收顶3到5米不等。现在的工匠们看了府州古城的修筑工艺技术水平,都为之惊讶赞叹。
府州古城历经沧桑,经久坚固,如果是后唐修筑而成到现在已有一千年之久,如果是宋代修筑成功也已有八百多年了。虽然从明朝以后有所修护,但是能维持到现在还壁垒严实,貌若原初实属古城池修筑之典范。解放后古城墙完好无损,只有上帝庙西侧一处小塌陷。文革后打倒通天柱,拆毁庙宇,拆毁城墙修了新府山灌渠。现在就是拆损残留的城墙,虽剥落斑驳,但还是那样坚实。一九九六年府州古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再次投资,几经修缮,现约一半损毁城墙得以恢复原貌。府州城历史悠久,文化品味极高,已成为当地旅游景区。因此呼吁政府和文管部门能近快将剩余损毁城墙修复起来,为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做贡献。
宋朝灭亡,蒙人制汉,汉人苦不堪言。元初府谷废县为州。元朝取得政权稳定统治后,元六年府谷复改为县。元朝府谷各种建设都处于瘫痪状态,在搁浅与维持之中。元朝灭亡,朱元璋赶走蒙人,收复失地,开始了百废俱兴的各种建设。府州城的衙署建置、庙宇、居民迁入的各种建设都是从明朝开始的,史料档案从明朝以后才比较健全。元朝统治近百年,府州城始建档案很可能在这个时期失传。
府州城石灰浆砌出面大石修墙体,大青砖修城垛,宛延周围5.8华里,自建成以来,岿如泰山,巍然屹立。府州城共有九门,有四个正城门及四个城门楼子,小南门、小西门各有一个城门房子。三个瓮城:北正门有瓮城一座,北门外约五十米处修一座烽火墩台。北门通高家窨则为主要道路,向西西沟里修一座石拱桥,并修道路沿槐树岗而去也是出城的主要官道,古称马道。
大南门有瓮城一座,沿荣河书院下千佛洞石阶,通黄河水路而去。小西门有瓮城一座,瓮城内有三官庙岩洞,塑天官、地官、判官塑像。进门有暗线机关、踩踏着机关各塑像手舞足蹈,恶面狰狞,十分恐怖,因此没人敢进去。出城门沟里有大井泉水,百石碰儿泉水,可供城中饮水;沟里修石桥一座,修路通行为便道。小南门下边是石壁陡立山坡,凿阶可取黄河之水,另外通往“洪济洞”。出西城门就是约40米高的绝壁石崖,北侧石坡陡峭一般没有人行走。古时说西城门是火门,若西城门开了,就要遭大旱之灾荒,所以常闭不开。
二、府州城庙宇及景致
府州城古时有八景。一景北寺真武庙和升官楼,在北门西侧。供奉真武大帝,古时贼寇反乱损毁,遗存大墩台和砖洞。
二景南寺“大觉寺”庙群,在城内南街,明正统五年建,供奉释迦牟尼、南海观音、大肚弥勒佛等佛像。解放时拆毁,只遗存庙大门洞墩台,仅留存对联一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三景西寺祖始坛庙群和关王庙,在西城门里侧。供奉元始天尊、西天古佛如来、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鲁班爷、关老爷等众佛神。庙内有高大的金鸡独立牌楼影壁。院内西侧供奉的关老爷,威风凛凛、气宇轩昂,身高丈二,膀肩八尺。人们称之武财神,敬奉香火不断,影响最为广泛。有戏台,五月十三唱戏。
四景千佛洞,在大南门外荣河书院下石崖上。随壁檐筑成,约河拔高程50多米,脚下是滔滔黄河,以悬空聚佛而得名驰名。有“临窗听涛声,长风帆鼓浪,望月连秦晋,山水壮胸怀”的诗情画意。明万历二十四年重修。供奉释迦牟尼、文殊普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道教佛神。千佛洞外有“洞天水月”高拱洞桥台和“龙门在望”观景台,上筑八角楼,供奉祖师吕洞宾。观景台洞外临水眺山河。正面石墙上镶刻对联一副:“暂息塵劳此间有洞天福地,聊开眼界以外是近水远山”,横批“胜临山河”。千佛洞外有娘娘庙群,供奉三位娘娘,有戏台,正月初八唱戏。
千佛洞五景洪济洞,也称李家洞。在小南门外绝壁石崖上。相传在李梦桂未开凿李家洞之前,已有贺氏在此开凿了一个楼阁叫贺家楼。后李梦桂又大规模凿岩阁楼群。传说此次凿岩阁楼群时,匠工光食用盐就十八石。由此可想凿岩洞楼阁之艰难。李家洞不仅为府州城增添了景致,同时也成为府州城御敌避难的藏身之处。据《府谷县志》记载,“崇祯三年,王嘉允猖乱,洞内存活千余人。顺治六年,高有才谋叛,洞内存活六百余人。”(注4)因此李家曾名万佛洞,才改名为洪济洞。遗憾的是修天府公路将洪济洞损毁,现在仅有很少岩阁楼体遗存。
洪济洞六景悬空寺和准堤庵,在东城门外龙王庙西侧。悬空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绝壁涛声以悬空险要而得名,也是一处惊绝奇观。修天府公路损毁,现只有“悬空寺”落石遗迹。准堤庵清康熙三年贡生李梅创建。
七景通天柱,古称“玉柱凌云”,柱拔参天,凌空矗立,石柱河拔高程约七十多米。石柱离半山体十多米处凿岩阁,供奉山神,是府州城的一大景观。雍正年间著名文人罗璇衮,以《天柱》为题,咏赋诗词:“摩天溜雨自年年,谁削孤峰高插天。应是娲皇炼馀石,独留华表镇秦川。”注(5)府州城流传一句口头禅:“通天柱悬空寺,磨天磨得吱吱吱”。
八景东寺龙王庙群。有龙王庙、大寺庙、马王庙、火神庙等。在东城门外石山头上,和悬空寺、准提庵、通天柱比邻。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牛卿云重建。龙王庙、戏台在下圪台,大寺庙在上圪台。大寺庙内供奉七手八脚大佛等,寺庙院内有大古槐一棵。解放时将庙宇拆毁,农业合作化时将古槐砍了。古时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东寺龙王庙唱戏。
大古槐文庙建于明洪武十四年,由大成殿、明伦堂院和文昌君、戏台大院三部分组成。主大门坐北朝南,大门外有影壁、有牌楼。东侧有魁星楼一座,塑魁星爷执笔塑像。进大门有金水桥养鱼池和东西两侧小牌楼过道花园。进大闪门通大成殿。大成殿供奉圣人孔子和孔门贤人。后斋明伦堂四合大院教书育人。大成殿东侧大院,上正厅供奉文昌君,下院有戏台、司厨等。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唱戏。
文庙城隍庙群位于文庙东北侧上圪台。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康熙六十一年知县金元宽重修。坐北朝南,山门外有大石狮一对,有牌楼一座。下有戏台,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唱戏。山门里西南侧是五道庙上有钟鼓楼,东侧对称也有钟鼓楼。院内东西两侧是阎王殿。墙壁上有《聊斋》故事壁画。阎王殿院进去是大正殿。正殿里审案大檠桌横放佛龛前,佛龛里有城隍塑像,檠桌前两侧有牛头、马面站塑像,气氛森严。两侧墙壁上有《聊斋》故事壁画。正殿后院是城隍爷后寝宫和和尚住所。正殿东侧是戏房院。后寝宫西侧大窑楼上供奉南海观音。
大窑挨着有小窑子,大窑门上有厦子。大正殿西侧隔墙院,有和尚住所、司厨和吹笙吸管东西厢房。该院有小大门和各院相通。小大门牌楼起脊,门额上横批“别有天地”,对联损毁。(“镇鬼神驱妖孽昼夜持守,兴城邦安万民世间弘德。”引玉献联以供产考)古时城隍庙有田地庙产,寺内常住十余僧人,诵经念佛,偶鸣宏钟,笙箫管乐,欲击禅韵。笔者即兴抒赋诗词:“山门不锁云自封,庙无灯烛月照明。余信不了心中事,袅袅香下拜神灵。”清康熙中赐匾“神知我知”。
大钟楼,第一次修于明正德十五年,重修于明万历十五年(洞顶砖刻记),共三层。一层墩台约7.5米,有东西通行街道路洞,墩台上有砖砌花栏走廊。第三层挂大钟一口,总高约十七、八米。古代大钟楼居山拔地,高为其叹,已成佳话,流传州理。“府谷有个大钟楼半截还在天里头”。因此大钟楼也是府州城的一大景观,是夸耀府州城的骄傲。更为神奇得是,传说大钟楼上一开始是草绳挂钟,那时候击钟钟声浑厚响亮,四、五十里都能听到。可好景不长,一日南蛮游历府州城,发现挂钟草绳是一件宝物(以后人们说那是一条草龙)。就贿买县令,将草绳换为铁链。从此以后钟声粗皮、声音减半。解放时大钟楼巍然屹立,以后损毁,只留下墩台。二年后民间集资保护和扩建了墩台。年后国家投资将钟楼修复起来,并雕梁画柱,飞檐斗格,披霓挂彩,风玲黛韵,古色溢香,现在仍是府州城的景观景典。
钟楼荣河书院,在大南门外,背靠瓮城城墙,随山体地势,座北朝南,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建于乾隆三十四年,后经增补修缮,沿用至一九九六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三十二年书院改为高等小学。一九二七年中共府谷县委在此成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南高小学改为府谷小学迁址,旧书院先设党校,后改为卫校。书院历经沧桑一直都是执教育人之地,它为府谷在不同时代培养了很多人才。当今我县很多部门老一辈都是从南高小学出来的。现在的南高小学“荣河书院”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修复超初。特别是魁星楼,修复彩画出来,而且还加设了木制天桥走廊和书院连接起来。魁星楼巍峨矗立,目眺府、保全景。“清流碧映山色景,长河落日飞三桥”。荣河书院周边绿化。松柏间花树,面貌炫奕然,是观光旅游的名胜景典。
荣河书院除以上景致外,府州城内西街十字路口,苏家大槐树路北有观音庙一座。大钟楼洞西口路侧有二郎庙一座。府州城古街道上有六座牌楼。其中一街苏家四合院大门向西与柴家中间有一个。一街大钟楼和衙门道中间有一个。旧衙门口有石狮一对,牌楼一个。城隍庙大门外有一个。文庙南大门前东西各有一个(温三乃口述)。府州城正月二十五过春节古会。闹秧歌、耍狮子、划水船、骑竹马、踩高跷,唱大戏、垛火笼、拦会放礼炮十分隆重。相传是元霄节之后的送温神之节,去病去灾,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苏家宅院三、府州城的故事
1.府州城选址故事
相传修筑府州古城时,在选址时请了相子(风水先生)。相子制一面小旗含在狐狸口中,晚上把狐狸放出去,第二天小旗落在现在府州城的山梁上,由此定址。相子得意洋洋阔论一番。府州城孤山高耸,南邻黄河,悬崖绝壁,大浪淘沙,腾流激水。北依主峰狮子梁黄土山脉。东边一条绝壁深石沟,与黄河回水湾道处相接。西边也是一条大石沟,山坡南陡北缓。三面还水北接原梁,易守难攻,实属首选军事要塞,也是古代水包城的典型。
2.“涌宁府死的苦”和“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
修筑府州城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相传宋朝末年,蒙古大军全面进犯中原,涌宁府沦陷。蒙古大军杀了“涌宁府”的官员,烧毁了“涌宁府”城池,把居民赶出城外,烧毁了全部资料档案,城池彻底变为瓦砾废虚,只留下一对大石狮子,从此人们叫“涌宁府”住地为狮子梁。狮子梁路东土坡上立了三统碑(石碑年久损毁,内容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只知地名叫三统碑)。这就是府谷历史上的一次大浩劫。因此在老百姓中流传着“涌宁府死得苦”。
传说“涌宁府”沦陷后,元朝统治者派了大量蒙古人,层层监督秦地各级府衙机构和所有汉人。多至每家每户汉民人家都要派蒙古人住守监督。饱受将近百年统治苦难的秦地汉人,在元末通过七月十五送“面人”的方式串联起义。具体做法是,在“面人”内包裹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八月十五这一晚上,汉人全民动手杀了“鞑子”,有力地配合朱元璋的军事行动,使元朝一夜覆灭。这就是一夜灭元的传说。
北门城楼3.龙王庙选址的故事
龙王庙为什么选址选在东城门外的山头上?还有一个故事传说。相传府州城刚落成,首任知县就任府州城时。城中人口稀疏,荒凉冷落,他十分不悦,无奈中显得心有余悸,寂聊怅然。特别是晚上子夜时分,常常被东城门外,水寨寺峡谷河水响声如雷的声音叫醒,那时黄河水特别大,雨水季节,河水响声如雷一点都不带夸张。他惊醒后常常起身在山头向东瞭望,发现东城门外火光闪耀,腾升天空。为此他找了一个道士问其原因。道士观察天象,观察地貌环境后说。府州城是龙体,东城门外是龙头,必须建上两座庙即可镇此之象,解令公之忧。知县听后说此事好办。但为什么要建两座庙,而且还要建在夹沟相对的两座山头上?原来道士早就打听到真龙将要出世的故事。他说上古年前有一贵人,生一个女儿。他常在方台山上和府州城的山头上砍柴。他去世的时候嘱咐女儿,安葬他时不要给他穿任何衣服,把他放在木板上盖一块红布,抬着走他砍过柴的地方,那里走不动就把他安葬在那里。
安葬时女儿不忍心看他赤身裸体的样子,就给他穿了一条红裤子,照他说得把他安葬了。年久了人们不知道是安葬在方台山上,还是东城门外的山头上。传说此贵人就是一条真龙。红光闪现是他在脱裤子时施用的法力。本来“涌宁府”灭亡的时候他就能出世,就是因为裤子脱不掉的原因。道士说真龙出世,当地能出三斗三升菜籽的官,同时也要伤祸地方官民半数以上。“涌宁府”灭亡就是很好的例证。知县听后说原来如此。
道士说东门外建龙王庙是龙头对黄河最合适不过。他随口咏道:“龙饮黄河水,富积府州云。东门迎旭瑞,日朴紫气来”。此乃应验了“龙飞福地,虎卧财门”之语。府州城伏龙,五虎山伏虎在北门外守护;因此北门是财门,府州城富昌指日可待。令尊洪福齐天,顺应天象,可喜可贺。另外龙王在天能布云施雨,惠泽万民。在地能镇慑鬼祟妖孽,因此在东城门外建龙王庙为最好。方台山建东岳庙,也能镇慑妖邪。这样做不漏疏忽,不生遗憾,此乃万全之策。知县照道士的话而做,果然日后府州城人丁兴旺,生意兴隆,渐渐繁荣昌盛起来。
4.黑石崖打井的故事
民国期间,为了御敌解决城中饮水,政府投资在文庙东南,南城墙黑石檐处的最高绝壁上,打一口深井。工程包给温三乃的爷爷。结果打了近百米的石岩深井,测量已到黄河水底下,可取上来的水,苦咸涩味,不能饮用。后来人们经过考察研究得知,府州城周边山下流出来的水是可点豆腐用的含卤之水,根本不能饮用,因此该井荒弃。
5.朱砂洞的传说
府州城的地质考察,让人们又联想起另一个故事。方家住小南门西侧城墙里边,曾经饲养羊只。有一次一只羊几天找不到,总以为是赖痞给杀得吃了。可后来羊回来了,毛里刺满了一身红色砂粒。方家不知其然,将此事传开。一药师见到红砂脱口而出,说是朱砂,是安神之药材。方家因此获得一笔可观收入。方家和药师曾多次随羊而找,找到悬空寺下有一个天然腐蚀而成得“u”字形大石窟。石窟在绝壁之上,人根本去不了,羊也很难攀越进去。因此人们判断朱砂是从该石窟里带出来的。从此人们叫该石窟为朱砂洞。方家后人现在还以此为荣,炫耀州理。
6.穷了闫家发了焦家
相传闫亮阁清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曾任山西翼城县令。离任时带四十八万铺堂礼金回乡,在府州城修府宅,从城墙南端修至城隍庙背后。修建监工时他常带上贪玩的孙子,他总嫌工人给他做得不扎实,指指划划。他的孙子就问他:“爷爷,你做得这么扎实,以后怎么拆得了?”这一问他心里就犯嘀咕,心想要出弄子了。他去世的时候告诉孙子,如果以后生活不好维持,你就将房宅拆零散后再卖。二进士去世后,果然孙子不务正业,淫赌放荡,没维持多少年就穷困撩倒。可他想到爷爷的话,将城隍庙背后第一进院,先拆得卖了一小部分,总觉得劳心费神太麻烦,心想爷爷又可笑又可笨。于是将房宅卖给南乡马真焦元珠之手。结果木料梆伐河运时,放在水里总往下沉,要么往起站。后来截开木料里边却放有很多元宝、银子。焦家将木料运回,用所得金银修了焦家府宅,从此焦家暴富发家远近闻名。“穷了闫家发了焦家”这个故事从南乡马真到府州城流传至今。
四、府州城名门望族
府州城有功名的家族有:大南门李氏家族、府州一街狮子院王氏家族、大南门及西街高氏家族、东街闫氏家族等。
李氏家族,李梦桂府州城人。由岁贡中嘉靖甲子科副榜。初授直隸龙门通判,以才敏称。升四川剑州知州。后任江西饶王府左长史。历仕十余年,致政归。悯套人不时入寇,出资于县城小南门外傍石岩凿一洞,额曰“洪济”。其洞宏大险隘,邑人常避寇于此。阖邑德之,请入乡贤。注(6)
李家大院李继志,梦桂之子。万历丁酉举人。除宿迁令,山东饥民二千余口入境,皆设法赈济,全活之。转西河庭督船,却木商常例数千金。历官两淮监运司同知。注(7)
李国璋,继志长子。崇正九年以功升至黄甫营游击,后升宁夏参将。剿捕贼寇,屡出有功。卒,赠骠骑将军。注(8)。
李国瑞,继志次子。以岁贡除张秋通判,升永平府同知。注(9)
李国瑾,继志三子。崇祯己卯举人,顺治丙戍会试副进士。由宁州学正升国子监典籍。著《石花鱼赋》、《府谷八景》等诗篇。终大理司务。注(10)
《县志》上还有继志三孙子:李日蔚、李日芬、李日蕃等。沿传至今子孙后代仍在府州城居住。
王氏家族,王好善。明嘉靖年间住府州城。以子继谟封中宪大夫,冀州道副使,为人忠厚,读书不倦,喜为善举。天启五年,北门外建观音洞,刘家川建石塔三座,以补风水。后因学宫魁星楼坍塌,捐资率邑人建之。注(11)
王继谟,好善长子。明万历庚戍科举中进士,初授河南南阳县知县,升兵部车驾司主事,转职方司郎中,升冀州道副使,转导化道参政,升密云巡抚,升山西阳和总督,后称王总督。升兵部左侍郎,尚书(正一品)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从一品)。注(12)
王继烈,好善次子。由是庠生以军功勅授榆林卫锦衣千户。居乡,以忠厚待人,喜施济,邑人称为“二活佛”。注(13)
王继旦,好善三子。由邑庠生以军功勅授清水营守备,升火器营参将。明崇祯十七年,因闯贼破城,战殁。其妻郑氏终无改嫁,因此王家为其立贞洁碑坊。注(14)
王为垣,贡生。清同治庚午年()举人。曾任荣河书院第九任山长。著《周易援象》、《府谷乡土志》。注(15)
王氏家族明清时期八品以上官员就有四十一人。除上文列举几位外,还有王瀚泰、王瀚京、王存恪、王存肃、王存正、王秉玠、王秉錞等。
闫氏家族,闫廷琳、闫廷卞。闫廷琳曾任荣河书院第一任山长。闫家两门子,清嘉庆二十四年,出三个进士。闫龙阁进士,曾任广东南海县令。闫亮阁,人称二进士,曾任山西翼城县令。授赠嘉庆皇帝嘉奖诰幅。闫煜阁,进士。曾任广东南罗定州县令。
西街和大南门高氏家族。高家先祖从延安来府,从商,爷爷高大生,从商。父亲,高全,从商。二爹高举,南高小学读书,后转榆林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为省部级国家干部。有三子:长子高刚毅,在深圳。次子高海青,在山东济南。三子高爱利,在青岛。
从商鼎盛的还有吴氏家族。相传吴氏,吴尚明,人称“吴八斗”。古时府州城生意字号他占了大半,是府州城很出名的商人。吴氏族宅院,南至现府州一街,北至府州二街。
建筑工艺高超,揽工起家,团结一心的有温氏家族。善于管理,能言善辩的有北街高氏家族。因此府州城流传着一个典故叫:“说不过高家,打不过温家”。民国时期府州城出名的家族有,自卫队一队长韩进山,二队长苏保山。柴家有柴进川,李家有李季达等。
古时修建房宅安装节兽是有等级讲究的。有功名的人家安装五尾含旦兽,没功名的人家只能安装三尾兽。因此房屋上安装的节兽是判断功名等级的标志。另外有功名的人家建牌楼式的起脊大门,有牌楼大门的四合院才能叫四合大院,没牌楼大门的四合院叫普通四合院。
府州城古时标准四合大院有王家狮子院。大门前有大石狮一对,左右有上马石桩和下马石桩。大门里转身东西两走向,并且又有一对中等灰岩石狮。正房穿廊过庭,有约一米高的月台,两边是耳房,东西两侧都是排房。院南东西两侧迎街铺面房和起脊大门门面一排平齐。屋脊低于大门起脊,形成东西房屋对称,大门起脊主次分明的布置格局。大门上挂王家府宅“光禄大夫”嘉靖年赐赠。大门前有迎街月台。街道路南是大“福”字影壁。民国时期曾住过一个连的队伍。遗憾得是解放后才将此院拆毁。现在王家后人在旧地基上另建新房,称王家新宅。王家从南至北一连五进院。王家楼院流传至今,王方成居住,近年搬出有所损毁。王家大钟楼北侧四合院,西房南房已拆,正房东房留存。正房规格等级也是府州城最高之一。
李家四合大院,从明嘉靖年间后流传至今。规格等级也是府州城最高的。苏家四合院,现在正房东房已拆,剩南房西房。特别是南房,有屏风立陈养阁,檠桌、八仙大桌、太师椅成套摆设都十分讲究,也是上等级之房。相传苏家是苏东坡之后,文化修养较深,一直在府衙供职。四合院后有一棵大古槐,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古槐还枝叶茂盛,树冠高大,参天而立,是苏家的镇宅之宝,也是府州城的镇城之宝。笔者建议:文管、城管等部门予以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古槐。
温家四合院,在钟楼西出口街道侧旁连着四进院。温氏家族匠艺出身,木工工艺在府州城是数一数二的。温家四合院就是本族自己修造的。雕龙刻凤,花草鱼鸟,奇葩异秀,全以木制雕刻展现在庭堂建筑物之上,成为府州城宅屋建筑范例。现在只剩温三乃住的这进院,圆洞大门,砖磨雕刻,石榴垂手对称图案,大门匾额“善为宝”三个大字。蘑菇大排钉、狮头吊大铁环、老榆木大门扇相对而闭。进大门是砖磨刻镶嵌大“福”字影壁转身。近几年正房宅屋年久不支,修旧如旧,值得观赏。
文庙东侧闫家一连两进院,城隍庙背后两进院,共四进院。现在只留存文庙东侧这进院,有大正房和小正房,特别大正房是府州城建筑最高级别之一,现在闫治城居住。
五、府州城新旧街道状况
府州城地处晋、陕、蒙三边关峡要塞,是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之地。清康熙三十六年御道巡府,十分重视府谷的发展。府州城各大庙宇、街道、学宅,康熙巡府后得到很大改变。古代最繁盛时期,府州城曾统计有三百六十个罗门头子(有人说有点夸张),居住人口约二千多。北城门入城至衙门为北街。北街西侧古时住户有何家、苏家等。东侧住户有高家、苏家、王家、杨家等。衙门至城隍庙背后有小巷。北侧常住户有闫家(现住苏家)、王家等。城隍庙东侧小巷住高家、吴家等。城隍庙西南侧东西小巷住李家、柴家,窑楼三进大院前现为刘家巷。衙门向西城墙小巷住高家等。衙门至大钟楼段古时称宣化街,是府州城的主要街道,现为府州二街。北侧古时常住户有苏家、闫家、徐家等,南侧有王家、徐家、吕家等。钟楼向西至观音庙段古时也称宣化街。现为府州二街。北侧常住户有温家、王家、苏家等。南侧有吴家、王家、任家等。
观音庙前向西小巷,古时称观音巷(或苏家圪洞),现在叫西街。北侧常住户除高家牌楼院外,一连三、四进院都是苏家居住。南侧一连三、四进院也是苏家居住。大南门北侧常住户有李家、高家等。祖始坛庙路南是刘家、杂姓等居住。祖始坛西有王家等居住。祖始坛至南寺路口,北侧有柴家、李家、苏家等居住。南寺街路南主要有方家居住。南寺西侧有王家等杂姓居住。南寺东侧一连五进院吴家居住,南街至北街通巷叫吴家巷。吴家巷过去是王家狮子院从南街至北街一连四进院。南北通巷古時称王家圪台巷,现为韩家巷。过巷是韩家一连四进院,从南街通至王家槐树院。文庙东古时称闫家巷,现为东街。
从文庙向西至大西门现为府州一街。从文庙沿城墙路至大南门西现为大南门路。大南门西圪泊过去不住人,现在建满排房住上居民。小西门圪泊过去不住人,现在建满民宅,称小西门路。府州城现在仅存四合院有,大南门北侧的李家四合院;王家楼院(在王家圪台前),王家大院(在钟楼北侧);温家大院,苏家槐树大院,闫家大院等几处。其余都破落不堪。现在府城的房宅都翻新成具有现代风格的平板房。街道全部水泥硬化,大小巷道“水泥面包砖”铺设一新,环卫所派多名清洁工打扫街道。街道路灯高照,晚上如同白昼一般明亮。现在府州城街道整洁,人居面貌焕然一新。
府州城城墙大约一半修复如初,修了四个城门楼阁。其中北城门楼,墩台扩大,墩台上修了两层半楼阁,挂匾“府州城”,雕梁画柱和天安门城楼一样恢宏壮观。城门洞顶上镶嵌了“荣阿郡,”石刻匾额。小南门、大南门、大西门各处都修了城门楼阁,飞檐翘兽,雕梁画柱,檀棕黛釉,古色古香。复修后的城墙,石砌墙体,兰砖城垛,宛延东西,装饰霓虹异彩。观之:“白天城垛随河走,晚上彩虹飞天流。巨龙伏卧府州城,高架飞桥在昂首。”现在甘露沟、东门沟修起了近百米高的高架桥,巨龙盘旋,雄伟壮丽,把府州城景区和五虎山景区连在一起,形成壮美的旅游风景体系,在加上新府山开发的城市美景,将更加美好灿烂。府州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蕰深厚,是当今当地的旅游胜地,非常值得观赏。欢迎你到府州来。
注(1)见《府谷县志》9页、页、页。注(2)见《府谷县志》页。注(3)见《府谷县志》页。应当说明的是大钟楼《府谷县志》记载明正德十五年,知县张汝涉筑,石砌。嘉靖年重修,乾隆二十年知县宫殿对重修。现存钟楼洞顶砖刻为明万历十五年。由比推断大钟楼曾经修过四次。注(4):见《府谷县志》37页。注(5):见《府谷县志》页。注(6):见《府谷县志》页。注(7):见《府谷县志》页。注(8):见《府谷县志》页。注(9):见《府谷县志》页。注(10):见《府谷县志》页。注(11):见《府谷县志》76页、页。注(12):见《府谷县志》65页,《王氏家谱》页。注(13):见《府谷县志》页。注(14):见《府谷县志》页。注(15):见《王氏家谱》页。
作者简介:
王林,府谷县府谷镇府州城人。府谷作家协会会员,府谷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出生于府州城,经老人们传说很多府州的故事,特撰成文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