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集结地多边贸易,古罗马帝国前期为何

2023治疗白癜风疾病最好的药是什么 http://m.39.net/pf/a_4440899.html

我对古罗马最初的印象来自小时候的一部叫《斯巴达克斯》的电影。可以想象的到,影片中雄伟壮观的建筑群、金碧辉煌的装饰以及精妙绝伦饰品给一个涉世未深的中国孩子带来的是何等震撼的视觉冲击。

从那一个刻起,罗马这个名字便深刻在我的记忆里头。史家将公元前27年到公元年称为罗马的帝国时代,其中公元前27年到公元为前期。

这个时期,帝国对外扩张放缓,内政相对平稳,经济和文化发展到达鼎盛。本文着重探讨这个时期的商业发展概况。

庞大的商业帝国

1.广袤的疆域搭建起罗马帝国商业平台

一提到帝国,很多人会将称霸、好战、开疆拓土联系在一起。而罗马正相反,进入帝国时代以后,对外侵略的步伐远远不比王权时代和共和时代那样迅猛。除了北面对日耳曼以及东面对帕提亚有为数不多的战事以外,基本没有太大的军事行动。

即便如此,帝国的疆域还是达到了顶峰。西起北大西洋东部沿岸,东达幼发拉底河,南含非洲北部,北至莱茵河多瑙河南,而整个地中海也被包含其中,成为当时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度。

看过《海底两万里》的读者可曾留意,那艘神秘的“鹦鹉螺号”潜水艇有一半的时间都游弋在古罗马帝国的领海之中。

在这片广阔的地域上,承载亿万人口,孕育滋生了丰富的物产,为日渐繁荣的商贸活动提供了一个硕大的舞台。

2.众多人口和海量的商品成就世界第一贸易中心

罗马帝国之初做过人口普查17岁以上公民约四、五百万人,加上和依附的部落总人口在5千万左右。发展到2世纪末,总人口更是达到了8千万~1.2亿。要满足这些人的日常需求,就必须有一个庞大供给体系。

对于一个地跨欧非亚的国度来说,多维度的地域给他们带来了无比丰盛的物产资源。由地中海的海鱼到多瑙河的蔬菜瓜果,从埃及的小麦到高卢、西班牙的美酒,以及本土圈养的家禽牲畜都是罗马人餐桌上的佳肴。织物主要以毛料、棉麻为主。

而东方进口的丝绸在当时可是奢侈品。另外,仿金属翻模的陶器、吹制玻璃器皿、皮革加工和金属镶边的家具在当时罗马市场很普遍。罗马人的交易场所选在大路交汇的广场进行,应该是为了运输便利和人气容易聚集。

而且这些广场并非仅仅用于交易,有时也会发布告示或用于演讲。从近代考古发现,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广场遗迹。由于人口这一决定性因素,使得罗马帝国成为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毕竟同时期的东汉在鼎盛时期也只有6千万人口。

3.多边贸易在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四条路线,分别是琥珀之路、丝绸之路、香料之路和非洲之路。琥珀之路是古老的商路,早在多年以前商人就将波罗的海海岸采集的琥珀运往希腊、亚平宁、黑海和埃及。

进入到帝国时代,商人们通过这条商路用罗马的工艺品换北欧的皮毛、琥珀和木材。公元60年皇帝尼禄派遣专人考察,足见罗马人对它其的重视。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来自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金银器和铁器被出售到中亚与帕提亚之后再经埃及和叙利亚行省的商人带到罗马,而罗马的工艺品也通过这个中转站来到中国。

今天在一些汉代墓葬里出土文物里就有罗马的玻璃器,东汉史书就有大秦(中国对罗马的旧称)使者仅供犀角、象牙与玻璃器的记载。而丝绸无疑是东方极品,深受罗马人的青睐,盛极一时,价格高昂,供不应求。以至于有元老院议员提出“男子不得穿着绸缎衣物”的提案。

香料之路,又指印度香料之路,早在希腊人航海时就已经发现到印度的航线。分两条,一条经波斯湾进入西亚与丝绸之路汇合;另一条则走红海到埃及再转入地中海到帝国腹地。印度输出的香料为胡椒和肉桂,主要用于烹饪和宗教祭祀,价格堪比黄金。

非洲之路是由北非沿岸的商旅穿越撒哈拉沙漠进入到非洲内陆地区与当地的土族部落进行交易商路。商人们以铁器、玻璃、织物换取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犀角。

4.多民族融合催生多元化的商人

罗马人曾用武力征服了很多民族,这在历史上并不罕见。难得的是他们能把这些民族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有序和睦共处,共同造就罗马文明的辉煌。在诸多被征服的民族里,希腊人和迦太基人与生俱来就有着经商的天赋。

更可贵的是他们的航海技术也相当了得,希腊人是最早发现季风现象并应用于航海的。这些都让他们在帝国的商旅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犹太人虽然饱受罗马人的迫害,但最终还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仰挺过来了。

在手工制作、服装剪裁、首饰加工、皮革金属加工、食品加工以及日用百货等等各行各业都有犹太人的身影,为他们的行商之路提供了便利条件。直到今天,精明且唯利是图的犹太商人依然活跃在世界各个商界。罗马人本就以农牧业起家并不擅长经商,正是因为包容,令到人尽其才,才使帝国的商业的得以快速发展。

古罗马政治、军事制度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1.帝制对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罗马由共和制转入帝制是在屋大维的策略下悄无声息地完成。他名义上将执政权交给元老院,但那只限于罗马本土区域的管辖权。

对于罗马以外广大的行省,依然由皇帝行使权利。另外屋大维还以“护民官”的头衔保有对元老院决议的最终否决权,虽然他不怎么行使这项权利。之后,帝国就在给各个行省推行税制改革。对于营业税统一收取1%,而对外的关税在1.5%~5%之间,只有对东方的奢侈品特地征收25%的关税。

这些税率相对今天来说已经是非常低的了。而且税改制之前,各地都会以不同的名目抽取过路费、保护费,且数额不定。定税率收税对商人来说是件好事,起码可以避免乱收费问题。

不仅如此,帝国对一些没有反罗马倾向的重要的贸易城市准许其实施自治,如雅典、斯巴达等,使得当地人的商业智慧得以充分发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经济特区和自贸区。

屋大维的这些制度在帝国前期两百多年里,无论是暴虐君主还是贤明君主都一直保持,不同之处在于税率变化而已。恰当的行政制度对当时商业繁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疏通了商业发展的脉络

今天西方人管我们叫“基建狂魔”,其实我想对他们说的是:“你们的老祖宗就是这么干的”。罗马的基础设施的狂热远非今人可以想象,如斗兽场,如使用至今的下水道工程等等无一不令人称叹。

罗马人在战后不久就重建许多被战火摧毁的城市,像雅典、迦太基等城市一一在废墟中重生,西西里岛的7个港口城市也得以扩建。其实罗马做的最出色的事情就莫过于修路了,帝国之初,屋大维就着手西西里岛环海岸线公路的修筑,并且规划泛帝国各个核心地域互联交通网的建设规划。

到罗马帝国覆灭时,所修筑的公路总里程可以环绕地球两圈。“条条大路通罗马”,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网络把各种资源高效地输送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例如在北非从迦太基采摘的无花果,通过陆海联运,仅3天就能到达罗马城,差不多赶上现代快递的速度。“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的口头禅。而在当时的罗马,优越的公路网给商贸物流带来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3.军事策略的调整给商业提供安全保障

在时期罗马的兵役制度是全民服役,为期一年。士兵入伍、训练后再去参战,不过一两个战役就退伍了。屋大维开始了常备军制度后,自愿兵的服役期可达20年,罗马的军队才走向职业化。

另外对外军事的基本方针由原来的征服扩张转变为防御为主。整个帝国前期,对外无过多战事,反而对内镇压犹太人和争夺王位的内战更多些。

帝国收敛兵力在境内实施防御措施,比如在国家公路沿线设立军事要塞和军用物资补给站,在多瑙河边境和不列颠修筑长城(原来中西理念是相通的)。以上这些措施为帝国境内带来了安宁,也给商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结语

古罗马帝国前期的两百年里,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文明领域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怪乎中世纪发起的文艺复兴要致力于重现那个时代的辉煌。对于罗马帝国后来的衰败的原因,史学家众说纷纭。

有倚重外族说,有自然灾害瘟疫说,有内部分裂说。而笔者认为奴隶制是制约罗马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因为奴隶,生产力和消费力得不到解放;因为,限制了兵员质量;因为奴隶,加深并激化了内部矛盾。时至今日,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模式和贸易模式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总结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罗马帝国简史》

2.《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3.《看得见的历史-古罗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