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近几百年的茶事,先是以今天勐腊县北部的六大茶山(也称“江内茶山”,即澜沧江以东的山林地,区别于江外和那些地势相对平坦的坝田)为产地之尚,是清代贡茶中心,瞧不起江外茶,更瞧不起坝子茶的。
这里说的江外、坝子,当然包括勐海地区。可是到了自抗战前至上世纪末的几十年里,勐海却又成为了茶都,产量超过六大茶山好几十倍,是云南产茶数一数二的大县,而勐腊则长期排在几十名开外。情况完全掉过来了。从六山到勐海,这是一次大转变。
清晰显示出六大茶山位置的地图,澜沧江以东的江内地区,就是六大茶山的所在
最近二十多年,又有许多人重拾六大茶山,特别是易武茶山的历史文化遗产。
既有贡茶的历史渊源,更因为那些最贵重的古董号级茶,像宋聘号、同庆号等等,都被认定是易武茶而备受推崇。
江内自贵的说法反复得到宣传,甚至有不少人以不做江外茶为标榜。这是又一次转变,不光把重心要回到六大茶山,更是突出和强化了古树茶的概念。
宋聘号最受推崇的古董号级茶,据说就来自麻黑、落水洞附近
两次转变的情形并不相同。前者可以说是伴随着近代社会变迁和生产力提高完成的,是第二产业优势压倒传统农业的体现;而后者则是文化取向压倒工业化取向的作用,是第三产业的优胜。这里所要回顾的是这一次的新变化。
大树茶登场
从到——大树茶登场
八十年代中期,香港的茶行经纪杨慧章建议南天公司定制以号级茶为标定物的普洱青饼,并包销首批支(每支84饼),为此特地将一片杨聘号古董茶从香港送到云南,希望找到同样条索的茶菁,要求是一个字——“壮”。
据杨先生后来说,这批茶是勐海茶厂最早用到易武大树料的实例,也就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
茶饼
几乎同时,在思茅外贸局从事茶叶进出口工作的何仕华走访茶山,见到老茶园改造中许多大茶树由于被传为不利健康而砍掉,十分痛心。
他取样送检,在一片除旧改新的舆论中,证明了这些当时被称为“栽培型野生茶”树上产的茶不光好喝,而且内含物丰富,不应视为野生,而该重新看待,于是给了一个新名称叫做“古茶树”。
当时无论还是何先生的工作,都还不一定有纯料古树茶的意识。但正是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共同铸就了后来古树品饮风尚的发端。
那个年代的港台地区,和内地相比,有明显的信息优势。
一九九二年,香港陈春兰号茶庄的后人吴树荣来到内地,和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了接触,希望云南分公司生产一批古树纯料茶品,并得到同意。
这批茶的原料准备工作从九四年开始采摘、收购,一直到九六年才完成,所以制成的茶品被命名为。茶是分三次到香港的,每批都用石头压制成型,也就被俗称作“石头饼”,可以说是首次有意识选择古树原料的生产。
“真淳雅”和“新生”
“真淳雅”和“新生”——易武的优胜
从92年吴树荣来内地,到96年茶饼制成,已经好几年过去了。这期间“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召开,不少海内外茶人汇聚一堂,交流看法。
其中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两个议案,一个是“越陈越香”,另一个就是“古茶可贵”。
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台湾茶联会长吕礼臻带着一队茶人,按照他们从香港购买到的那些古董号级茶票上的文字指引,来到了易武正山。
在易武老乡长张毅和当地外贸工作人员协助下,依据自己喝过的普洱老茶分析、思考,也发挥想象,采购“大树”、“野生”、“高山”、“乔木”等等这些在今天都被统称为古树的原料,生产出了一批批连内飞都没有(这是当时台湾地区政策原因)的青饼。
由于此前省公司定制的不是易武原料,这些茶就成为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有意识的易武古树茶,最主要的收购地是交通相对便利的麻黑和落水洞一带。
93年召开的这次学术研讨会是近代普洱茶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经常被误写为“真醇雅”的真淳雅,有意识地选择了易武地区。
为了印证文献所述易武地区是宋聘号等古董茶的原产地,并就古乔木茶的传统制法进行研究,大家特地请陈国义先生拿出“宋聘号”老茶品鉴、讨论。
陈先生还赠送了两饼“宋聘号”作为恢复制作的样本。这两片茶经吕礼臻先生带给老乡长张毅,开启了易武古树茶的复兴。
当时港台人的认识,普洱茶就要和其他内地绿茶有区别,大树茶就要和台地茶有区别,区别就是相对粗老的茶菁后期转化会更好。
这和国营系统按等级收料,芽头越多,等级越高,价格也越高的看法明显对立。
在这种对立环境下,有些来收茶的港台同胞居然从毛料中将相对嫩茁的芽叶挑出来,只取粗老部分压成裸饼,委托外贸公司工作人员送到清迈交付。
留下的高等级毛茶,就存在版纳当地,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陆续压制成“新生”茶饼,形成了同样毛料不同时期压制,包装也不同的有趣现象。
不辜负当时大家认为易武古树后期转化存在优势的推测,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制品中,最富盛名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前述台胞吕礼臻在易武定制,却在特殊因缘下大部分成为港人陈国义所有,并经其推广而知名的“真淳雅”。
“春尖选料”能不能“愈陈愈佳”
“春尖选料”能不能“愈陈愈佳”——关键要看仓储
接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同古树茶的历史和对原料纯粹性要求越来越严格,从古树而某山某寨乃至单株单采的历史。
早期饼中知名度最高的有99年的绿大树和易昌号。
这两款茶前者由台湾庄荣浩委托广州叶炳怀收料,在勐海厂压制,后者则是进出口公司的太俊林受启发,和当时还在国营农场任职的陈世怀一起定制的产品。
两者都是易武茶,也都延续港台地区对普洱茶的理解,且从选料角度上也都较前严格许多。而从茶包装上既标明“春尖选料”又印有“愈陈愈佳”就可以看出,落款“主人张毅”的顺时兴饼则是港台认知与内地态度结合的代表。
正在制作茶叶的老乡长张毅
再往后的进程被资讯传播而不断加速,从“野生”、“高山”、“乔木”、“老树”、“古茶”……各种名称并存统一口径为“古树茶”,只用了短短几年。
到年重要的茶文化专著《方圆之源——深探紧压茶世界》出版时,昆明市已经“到处可看到贩售以乔木型古茶林所制作普洱茶饼专卖店”。
这些今天看来粗枝大叶到不可思议的茶饼,在当时的认识下并不罕见
第一批距今已有三个生肖轮巡了,从台湾人到易武买茶算起也超过1/4世纪。
毫无疑问是有无数批茶饼生产出来,即便是最早期出品,也绝不止于上面提到的寥寥几种。
这其中,粗枝大叶也好,春尖选料也好,只有少数得到品饮者认同,大部分却无人问津。其中仓储好坏是关键因素。
现在我们知道,无论在哪里,个人家庭存放茶叶,希望产生好结果都非常困难。
只有相对专业的仓储,才有可能是使滋味醇厚的优质微生物转化,而不是令味道和香气都变淡的自然氧化。
下周预告
真有人能把茶会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