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二来/文说到“学年”,这是个教育系统的专属名词,两个学期为一学年。一九九二年八月初,教育局出文,我由黄甫学校调到大岔学校,还任命了教导上的个小职务。那年之前,初中生补习成风,大岔学校红极一时。整个学校,校风好,学风浓,教学质量高,生源也不错,周边学生自是慕名而来,形成良性循环。到了一九九二年,尽管从前的热潮有所降温,但学校多年来形成的一整套治学理念、管理模式是很值得借鉴的。尤其是教师灶上优质的伙食、同事之间关系的融洽、领导的治校风格,时至今日,难以忘怀,历历在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应该说大岔学校的教学质量好与老师们的生活好密不可分。我虽算不上吃货,但那一年还真吃了个好。大岔学校教师灶,是出名了的好。常年自养的存栏猪三四头,校园地的蔬菜新鲜而花样多,几乎通年自给自足。教师们伙食费低,吃得好。我新到任时,正赶上秋季,炖羊肉正当其时。李王留柱大师傅是远近有名的炖羊肉好手。一个星期至少一顿炖羊肉,每炖一次一只羊,每回炖肉在校的不是常上灶的教员也都上了灶。羊肉面,羊肉饺子是常事,一个灶员半年平均吃一只羊,年年如此。确切记得,那学期我的羊肉伙食费是85元,就是一个羊的价钱。年底下来,体重硬生生地增了近十斤。有这样的生活待遇,有谁还能不好好地教书了呢?当然学校在教学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十分明确。老师的中心任务是教书,校领导检查的重点是教学,关键看课堂效果,最终让成绩说了算。平时学校很少给老师布置闲杂任务。曾听一位其他学校的老师说,他们学校真忙,学习文件多,做笔记写体会多,杂事多,就是忙得顾不上教书。这话虽有些偏颇,但足以说明,好钢必须下到刀刃上。正是学校的领导班子同心协力,治校有方,老师们很少做无用功。一学年下来,初三毕业统考,各科均分名列全县前茅。我带的语文均分位列全县第三。也就是那年,我领到了教书十五年来最多的一次六百多元奖学金。心里乐啊,须知那时的月工资还不到三百元。那一学年(一九九二到一九九三学年)是我这辈子教书的“三心”之年——工作静心,生活舒心,交际暖心。难以忘怀的是:曹晗校长的关怀信任,曹彦铭副校长的耿直处事,苏卫继主任的业务娴熟,贾占英事务主任的热心老练……当年我只身在学校,就是个光杆司令,我的办公室就是个休闲室。每天下午放学以后,特别是周末,裴四老师成了我办公室的拿钥匙掌柜,喝茶拉拉话,打打小麻架,火炉子上铁丝烧得通红,有几个老烟民除抽烟不时要烫几口annajia。大家散伙后,烟头子也得清扫半铁盘子……反正没得说,同事之向相处红火热闹,其乐融融。一学年间,学校鼓励教师给每个人制作一套西服,我陪曹校长等三人专程前往“榆林二毛”购置了毛料。一学生患病后,学校责成我和裴四老师负责在全学区集资救助。校园围墙上的大幅标语,还有临近村墙壁上的多条标语、校门口的校牌、教导上的木盘排课表,均由我独自完成。学区六年级升学考试,学校责成我负责安排改卷等相关事宜……总之,这一年,工作上忙中有闲,过得很充实,也很开心。一切的一切,至今记得,难以忘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