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陈淡宁
匠人:邱昌明
匠作:湖笔
制作材料:羊毛、毛竹
制作工具:角梳、择笔刀、胶水等
制作时间:精制一支笔有时长达一周
年5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邱昌明,第一次在网络对湖笔制作进行了直播。
地处浙江湖州市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素有“笔都”之称。
追溯上去,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
据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载:“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隋朝人,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
而真正让湖笔家喻户晓的,是元代大书画家赵孟。
赵孟是湖州人。据《湖州府志》记载,赵孟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
湖笔的选材制作非常讲究,分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多个品种。
就拿笔杆来说,主要取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毛竹,它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是制作笔杆的理想原料。
再拿羊毫来说,传统的湖笔只择取杭嘉湖一带所产的优质山羊毛,并且主要选用山羊的腋下毛,经过陈宿多晒,除去污垢,然后再根据毫料扁圆、曲直、长短、有无锋颖等特点,浸于水中进行分类组合,一般要经过浸、拔、并、梳等七十余道工序。
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料,按质量等级分类,分出“细光锋”“粗光锋”“黄尖锋”“白尖锋”“黄盖锋”等40多个品种。每一个品种之下,还有再分出若干小类,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
这种精细与复杂从它的别称“湖颖”当中可见一斑。
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
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12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多道小工序。
在众多工序中,以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尤其是水盆和择笔。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要秉承“精、纯、美”的准则,才能制作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在直播里,他演示的是“水盆”与“择笔”的工艺,看着邱昌明理笔梳毛的动作,干净利落又充满美感,网友们纷纷点赞。
邱昌明是在16岁那一年进入善琏湖笔厂的。当时,善琏有两个单位是最好的,一个是当地的供销社,而另一个就是湖笔厂。
因为遇上文革,邱昌明小学毕业后就没有继续读书了。由于哥哥去参了军,作为照顾,邱昌明就被分配去了湖笔厂做学徒:“想进湖笔厂很难,当时算上我总共才招了4个人。”
邱昌明的师父是厂里高档羊毫择笔专家姚关清。
时至今日,邱昌明依旧记得师父的教诲。择毛是制笔的最关键,根据不同的用途,需要在笔上配置不同的毛。
由于季节更替,动物的毛质在一年内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一个好的制笔师傅,首先就要懂得根据四季时令来选择原料。
而择笔更要求精湛的手艺:一般来说,一支笔是要需要反复择毛三次,才能最终在笔尖留下一段透亮的锋颖(黑子)。“肩架齐,黑子明”,这是邱昌明从师父那里继承,并坚守至今的制笔心法:“一定要按传统(的工艺流程)来。功夫、精力下到了,做出来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他深信,惟有这样做出来的笔,才能让书写者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如今的邱昌明早已退休,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邱昌明都住在杭州的女儿家里,帮着带外甥。不过每个月,他都会回几次善琏,去他工作了一辈子的湖笔厂里,指导年轻的制笔匠人。“离不开,”邱昌明说,“离不开了。”
他带了9个徒弟,还定期地进行制笔高研班的培训。
在邱昌明眼中,比起传承,更让他关心的是湖笔的质量:“守住锋颖,才能守住湖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