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乔纳森·诺思
译者:姚军
二战德军步兵的制服在纳粹掌握政权后并没有进行彻底修改,在总体样式方面与魏玛共和国时代的型号相似。虽然只对制服做出了一些有限修改,但新政府(纳粹政权)对其新征召陆军所用的徽标体系进行了大幅改动。此外,尽管当时处于万字旗统治之下,不过德军制服的一些传统元素仍是得以保留的。
在年推行征兵制度后,德军步兵团得到了大规模扩充。大部分常规步兵团吸收新兵和预备役人员(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国土防卫军”(Landwehr,年龄要求在35岁至45岁之间)则作为二级预备部队。最根本的一次改变发生在年11月——步兵团正式更名为“掷弹兵团”,同时还有9个步兵团被命名为“燧发枪兵团”。
制服
标准陆军野战服(Feldbluse)由一战时期德国陆军的制服发展而来。它(一战时期制服)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新的纳粹政权最初对其进行了一些临时性改良,但随后于年为规模大大扩充的陆军制造了大量改进版本的新制服(即野战服)。
(上图)第19步兵团军官。瓦尔特P38型手枪是德国军官们最喜欢的武器,一般会被放入皮套(多被漆成黑色),并扣紧悬挂在腰带上;16发9毫米手枪用弹通常被他们放在一个专门容纳子弹的硬纸盒里。
M式野战服(于年首次配发)以原有制服版本为基础,并且一直在进行完善和改良——到年,其内衬变得更为实用(年所产款式只配有肩部内衬,实用性相对不强),制服质量和耐用性也得以改善。它本应是灰绿色的,但因为同时由不同厂家生产,所以在色调方面也略有不同。M式共设有5枚纽扣、2个胸口口袋(样式为带有扇形袋盖的褶饰口袋)和2个腰部口袋(比胸口口袋更大,但样式相同);制服衣领可分为立领和翻领(使用钩子固定),均由深蓝绿色布料制成;可拆卸肩章通过纽扣被固定在衣领旁边,腰带还配有支撑带。
在接下来几年里,M式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年,由于经济原因停用深色衣领;年,纽扣数量增至6枚;年,位于口袋上的褶饰被取消;年时也有一些改动。此时(即年),这款野战服的扇形袋盖已经消失,由10%毛料和90%化纤混纺而成,内衬采用人造丝制造(但这一材质容易刺激皮肤,导致使用者在穿野战服,尤其是皮肤与内衬接触时很不舒服);此外,由于染料稀缺,制服色调已经无法保证标准化了。
(上图)第60步兵团步兵。进攻法国的德军步兵通常戴着刚漆上灰色反光漆的头盔,这种油漆取代了由工厂制造、在年波兰战场上广泛使用的缎绿色涂层——因为在潮湿环境中,后者会让头盔变得很显眼。
M式野战服以英式作战服为设计蓝本,于年到年间进行了小批量装备。它一共配有6枚纽扣,其中有2枚位于腰部;此外,这也是一种紧身衣,在使用时可以敞开衣领。与该型野战服搭配的裤子设有2个裤袋。值得注意的是,德军还使用过大量来自奥地利陆军的野战服,以及缴获自荷兰军队(并进行了染色)的野战服。
军官穿相同型号制服,但选择了以质量更好的布料制作(往往是私人量身定制的,但也可以在官方供应商处购买),采用法式袖口。轻便型的夏季制服包含了从沙色到灰色的多个色调。阅兵用版本在衣领周围配有表示兵种的彩色镶边,有时制服正面和袖口附近也有。除此之外,军官们有权穿一种较为正规的礼服,但到年时这种情况已相当少见。另外,他们还用过一款白色制服。
裤子
最初,德军所用的裤子有两个主要版本——直筒长裤和多数军官都会使用的马裤。这些裤子开始采用的是一种与原野灰略为不同的“新灰色”作为色调,但最终还是在年改用原野灰。其中,直筒裤配有两个垂直侧袋,以及一个位于裤子正面的表袋(较小)。军官马裤采用更好的布料制作,大腿内侧部位带有内衬,有时还会在裤缝处添加滚边。年时,德军引入了一种灯笼裤,后来还在年配发了一种带有足底带的宽松型野战裤。
(上图)第62步兵团一级下士(机枪手)。比起短靴,德军步兵更偏爱黑色皮靴。这种靴子的高度为35厘米(约14英寸),但随着时间推移,为节约皮革有所缩短;脚跟和鞋钉处都用金属进行了加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皮靴还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此外,德军从年开始效仿奥地利军队,也逐渐使用短靴。
与裤子一起搭配使用的包括一种软皮行军靴,或是日益增多的短靴和带扣皮绑腿(M式)。军官偏爱长筒马靴,但到年时高层已经不鼓励穿这种靴子,而建议他们使用绑腿(旧式皮绑腿或年配发的布绑腿)和短靴的搭配。短靴一般是年或年所产款式,后者的设计进行过简化,正面设有5个鞋带孔。此外,德军还配发过一种用于哨兵或驾驶员的户外毡靴,但数量相对较少。
头盔和帽子
于年到年间生产的那型钢盔到20世纪30年代时仍在使用,甚至还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一种魏玛国防军在年短暂表示过有装备兴趣的塑料头盔于年在塔勒进行了测试,目的是在不完全破坏德制钢盔独特外形的前提下,改善这一型号的设计和性能。年时,德军推出了一个改进版本(M式),并准备生产出足够数量来装备此时已经完成规模扩充的军队。新钢盔配有一种固定在外部盔体上的皮革衬垫,总重量为1.3千克(2.8磅),盔体边缘呈卷曲状,右侧有一个三色盾徽,另一侧则是国防军的雄鹰图案标志和万字符;采用皮革制作的下颚带被固定在衬带的D形环中,通过一个钢扣拴紧,钢扣通常会被漆成灰色(以防生锈)。
M式在年时进行了改良。此时,它拥有一个直接被开在外部盔体上的通风孔,并根据命令采用亚光原野灰色调(但不久之后又改用深灰作为盔体色调);另外,原先位于盔体右侧的盾徽已经去除,不过左侧的雄鹰标志一直被保留到了年8月。年时,该型头盔的设计被再次修改(新型号于年开始配发),主要是改用单一的钢片制造盔体,而且为节约成本取消了盔体边缘的卷边。
(上图)第步兵团中尉。图中所示大檐帽是德国军官普遍偏爱的一种军帽,这个在当时颇为时髦的款式带有含白色滚边的蓝绿色帽墙。橡叶图案位于蓝绿色衬布(但有时也可能是橄榄绿布料)上,并且组成了国徽周围的花环装饰。由于戴这种帽子时一般不使用下颚带,因此它的侧面也没有设置纽扣。
德军还少量装备过产自奥地利的贝恩多费尔头盔,并为其添加了本国国防军相关标志。
德军士兵使用过多个型号的软帽。年时,他们得到了一种无檐船形帽,帽上的国徽图案位于兵种色V形花边下方。在最初的设计中,这种帽子看起来较高,国徽位于上方位置,但没过多久就被下移;此外,使用者有时会在原先的(上方)位置添加一枚代表德国的雄鹰徽标。
(上图)第掷弹兵团掷弹兵,年。单兵帐篷帆布也可以作为如图所示的雨披使用。这名掷弹兵所用工兵铲的铲头被他放在了一个铲套里,并通过皮带将(铲套的)套口束紧。
于年首次配发的一种新软帽配有带纽扣的耳罩,年时德军还推出了一款以山地步兵所用帽子为蓝本设计的野战帽。热带作战部队专用的野战帽于年首次配发,供驻在巴尔干、地中海和苏联南部战区的部队使用——当然,也包括驻非部队。这种帽子采用硬质帽檐和红色内衬,其褐色衬布上绘有浅蓝色雄鹰图案、国徽,以及V形花边。
军官使用与上文所述样式相同的军帽,但有时也会戴一款配有皮革帽檐和灰色帽冠的软帽。他们的礼帽是一种采用硬质帽檐的帽子——配有经过了硫化处理的黑色帽檐及帽墙,还有一条带兵种色镶边的深蓝绿色带子(相应的兵种色也会出现在帽冠边缘);此外,帽子的正面绘有一个由橡树叶围绕的国徽图案。
大衣和外套
年9月,德军推出了一种带蓝灰色衣领的灰色大衣。它采用双排扣设计,设有较大的侧面口袋;年时,原先的深色衣领被改为灰色,到年又改成了尺寸更大的翻领。供哨兵使用的防护外套(Wachmantel)显得更为厚实,设有一个布制兜帽,但配发数量较少。值得一提的是,获得过铁十字勋章的官兵在穿大衣时可以敞开领口(以便展示勋章)。军官有权穿长款皮衣、雨衣、雨披,以及毛领外套。
(上图)第2步兵团中士。专门为哨兵设计的这种外套在躯干部位衬有羊皮,因此保暖效果极佳,但德军针对苏联冬季装备的适用制服还是太少了。值得一提的是,这名哨兵还穿着长筒木底毡靴。
除大衣外,德军还开发了其他一些外套。年冬季,许多陆军部队开始使用一款浅灰色工装,作为在东线雪地里的伪装服饰;此后,他们还装备了一种白色棉服。于年首次配发,采用帐篷帆布制作的那种迷彩服大量装备了部队,一些后来从本国武装党卫军和意军借鉴而来的伪装用品也是如此。
一种可以反穿的带帽风雪衣很受部队欢迎。其一面为白色,另一面为国防军(WH)或党卫队(SS)所用迷彩色调,颈部和下摆都可以通过拉绳系紧;山地步兵所用型号在袖口、腹股沟和颈部设有松紧带,同样受到了青睐。羊皮外套和防风衣也是德军的常用制服。许多摩托车手穿防风衣、大衣或皮衣,并(在制服上)佩戴可拆卸式肩章。
本文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英国、美国、德国、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与轴心国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65.9购买